中国神华筹划战略性重组或将重构煤炭行业竞争格局
摘要:本次标的资产中,国源电力、新疆能源等单位在新疆区域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储量,且在区域内形成了煤电化运一体化模式,具备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增值潜力。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王健生
一石激起千层浪。8月1日,中国神华宣布筹划并购控股股东国家能源集团旗下13家企业,涵盖煤炭开采、煤电运营、煤化工、物流运输等全产业链,引发社会热议。业内人士认为这是一次解决同业竞争、补强全链条的战略重组,或将重构煤炭行业竞争格局。
打造央企重组示范标杆
在能源转型与安全需求并重的背景下,此次重组不仅是一次资本运作,更是央企落实国家“双碳”目标、推动能源革命的具体实践。重组后,煤炭开采主体提供更加稳定的资源供给,坑口煤电和煤制油化工平台提升清洁转化利用水平,运输环节物流网络自主可控进一步增强,不仅可强化中国神华的市场头部地位,更通过构建跨区域产能协同体系,推动煤炭产业加速向绿色化、智能化转型。
观察人士表示,表面看来,此次重组有些突然,但实际上是大势所趋。
2025年是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收官之年,按照国务院国资委的部署,下半年要推动央企进一步健全并购管理决策机制,加快培育新的增长点。同时,国企要紧紧围绕“三个集中”,优化国有资产增量投向,调整存量结构,加强重组整合,带头抵制“内卷式”竞争。
今年以来,多家央国企加速推动企业内部优质资源进一步向控股上市公司汇聚,支持控股上市公司围绕提高主业竞争优势,促进产业升级实施并购重组。淮河能源、电投能源、华电国际、中化国际等多家企业开启了资产重组。
业内人士认为,作为现金流充沛的行业龙头,中国神华通过此次战略性重组不仅强化了资源掌控力、抗风险能力,还构建了更完整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产业链,在保障能源安全与推动低碳发展间寻求了更好的平衡,将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其在上市能源企业中的领先地位。
通过资本市场力量推动资源整合,既服务国家战略,又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中国神华的此次重组案例为央企国企提供了可复制的改革路径。
实质性解决同业竞争
这次重组是继2025年1月,中国神华公告对国家能源集团杭锦能源有限责任公司100%股权的收购并于次月实现资产交割后,中国神华在解决同业竞争问题上的又一举措,与控股股东在煤炭资源开发领域的业务重叠问题将实现根本性改善。
根据国家能源集团与中国神华共同签署的关于同业竞争事项的系列协议文件,此次重组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关键一步。
从国家能源集团看,作为集团内部资源的战略性集聚,可避免同业竞争。此次启动大规模资产重组,向中国神华系统性注入13家核心煤炭及相关产业主体,就是解决同业竞争问题的有效举措,可改善国家能源集团与中国神华在煤炭资源开发领域的业务重叠情况。
“将分散配置的资源整合到同一家企业,不仅可以减少重复投资,还可以在内部统筹优化技术创新、产品研发与产品生产,从而更快地在创新方面取得突破。”中国企业联合会特约高级研究员刘兴国说。
对于中国神华而言,可以进一步优化资产配置,并增强产业链协同效应。中国神华一直是国家能源集团优质资产的上市平台,此次注入推动优质资源再向上市公司汇聚,可以进一步贯穿“煤-电-化-运”全链条,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同时,本次交易将使上市公司的资产规模和盈利能力将进一步增强,公司治理结构更加规范透明,有效保障全体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8月15日中国神华的分红公告中表示,公司拟进行2025年中期利润分配,分配金额不少于上半年归属于公司股东净利润的75%。这符合打造全球领先的以煤炭为基础的综合能源上市公司的战略方向,也能够进一步增强公司的防风险、抗周期能力。
筑牢多区域协同保供体系
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且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目前,晋陕蒙仍然是我国煤炭的主产区。但随着晋陕蒙煤炭资源开采深度和开采成本的日益增加,新疆在中国煤炭供给格局中的地位将日趋重要。
国家能源局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新疆原煤产量5.41亿吨,同比2023年4.57亿吨增长18.4%,较2022年的4.13亿吨增长31%,增速连续四年居全国主要产煤省区首位,其中准东、哈密、吐哈三大基地单日开采量突破130万吨。
本次标的资产中,国源电力、新疆能源等单位在新疆区域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储量,且在区域内形成了煤电化运一体化模式,具备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增值潜力。
从资源战略布局维度看,本次拟注入的标的公司与上市公司中国神华现有煤炭资源形成地理空间互补,相关物流资产将进一步强化“西煤东运”通道节点功能,煤电一体化项目和煤制油化工项目进一步补齐中国神华煤炭开发利用产业链条,共同构建多层级、立体化的现代煤炭供应体系。
通过建立跨区域产能协同调度机制,中国神华应对重点能源消费区域季节性、结构性供需波动的能力将获得全面提升。在迎峰度夏、冬季供暖等能源保供关键时期,可依托统一管理平台高效响应国家宏观调控需求,为筑牢能源安全防线提供坚实支撑。
责任编辑:刘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