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上 甘肃作答
摘要: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作为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甘肃省深知自己肩负着“黄河水塔”的重任。一场全方位的生态修复战,在甘南草原、祁连山脉和黄土高原上全面打响。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 王 斌
甘肃,这个曾经被视为生态脆弱、发展滞后的西部省份,正以一场波澜壮阔的绿色蝶变,在母亲河上游书写着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作为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甘肃省深知自己肩负着“黄河水塔”的重任。一场全方位的生态修复战,在甘南草原、祁连山脉和黄土高原上全面打响。
——在甘南草原,投资数十亿元的“山水工程”已全面建成。这片巨大的“生态海绵”,修复治理面积达16.3万公顷。这片以不足黄河流域5%的国土面积,贡献了20%水资源的土地,让“黄河蓄水池”的美誉愈发实至名归。
——在绵延的祁连山,通过严格保护林草植被、稳步推进退化林修复,这道祖国西北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在千沟万壑的陇中陇东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持续攻坚。数据显示,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率已从2020年的67.65%跃升至70.25%。数字的背后,是日益减少的入黄泥沙,是母亲河肌体上逐渐愈合的“伤痕”。
面对风沙威胁,甘肃以“三北”防护林工程为依托,在河西走廊风沙带、中部沿黄沙化土地、陇东毛乌素沙化土地布下“天罗地网”,打造点线面结合的复合生态防护网络。
艰苦卓绝的治理换来了丰硕成果:甘肃省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历史性地实现了面积和程度“双缩减”。“十四五”以来,黄河流域完成沙化土地综合治理368.13万亩,相当于多个中等县区的面积。昔日黄沙弥漫之处,今朝绿意渐次盎然。
为确保“一河清水送下游”,甘肃省以硬腕铁拳推进污染防治。黄河流域5706个入河排污口全部完成整治,如同切除了通向母亲河的“病灶”。
成果令人振奋。黄河干流出境断面水质已连续9年稳定达到Ⅱ类,并提前两年全面消除劣V类水体。这份写在黄河之水上的“成绩单”,是甘肃对下游省份最郑重的承诺。
水资源是最大的刚性约束。甘肃省严格落实“四水四定”,建立起省、市、县三级用水总量和效率控制“红线”,倒逼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黄河流域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实现“清零”,成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标志性成果。更可喜的是,万元GDP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分别下降22.6%和21.5%,意味着每一滴黄河水都迸发出了更大的效益。同时,一批跨流域、跨区域的重大引调水工程建成投运,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水安全保障。
保护生态不是不发展,而是要更高水平、更可持续的发展。甘肃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筑牢生态基底的同时,深入推动新型工业化,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聚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促进文旅深度融合。
“绿水流金”的效益正在显现。“十四五”以来,甘肃黄河流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到5.6%,以全省1/3的国土面积,贡献了3/4的地区生产总值,成为驱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一条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道路,在黄河上游越走越宽广。
从“源头担当”到“上游作为”,甘肃省以久久为功的韧劲和创新求变的勇气,生动证明了保护与发展的辩证统一。一幅“水清、岸绿、河畅、景美、业兴”的壮丽画卷,正在黄河上游的陇原大地上徐徐展开。
责任编辑: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