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经 正文

四川以控制成本为核心加快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2024-06-07 14:51 中国发展网

摘要:《意见》明确由四川省发展改革委牵头负责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提出以控制成本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突破,从四方面提出29条措施,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到2027年,营商环境总体水平居于全国前列。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王进

今年4月30日,《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以控制成本为核心优化营商环境的意见》(简称《意见》)制定印发。这是该省继去年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1+2”政策之后再次聚焦经营主体关切制定的又一重要政策措施。

此次《意见》力度大、含金量足,既是“任务书”,又是“施工图”。《意见》明确由四川省发展改革委牵头负责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提出以控制成本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突破,从四方面提出29条措施,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到2027年,营商环境总体水平居于全国前列。

降成本  创造良好生存环境

近年来,四川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摆在突出位置来抓,经营主体蓬勃发展。2023年,新登记各类经营主体149.6万户、同比增长20.9%。目前,全省实有经营主体总量突破900万户,数量居西部第一位。

据四川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意见》把帮助企业纾难解困作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重中之重,直面经营主体“痛点”“堵点”,重磅提出6条“更大力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14条“更大力度降低生产经营成本”的政策措施,营造便捷优质的政务环境、配置高效的要素环境。

比如,《意见》提出常态化开展惠企政策“直达快享”专项行动;招投标全面推广应用电子保函(保险)、推动综合费率降低至5‰以内;探索“见担即贷”业务模式,将小微企业、“三农”主体业务平均融资担保费率降至1%以下;对吸纳高校毕业生、脱贫人口等给予吸纳就业补贴和社保补贴,探索建立补充工伤保险“四川模式”;支持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出让等供地模式;推动小微企业用水用电用气户外接入“零投资”“零成本”等。

成都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西南财经大学成渝经济区发展研究院院长杨继瑞认为,《意见》推动提高企业信用贷款比重,其幅度之大、要求之具体,不仅是前所未有的“开闸放水”,更是“高纯度”的“真金白银”。

提质量  增强发展动力活力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世界银行报告表明:良好的营商环境会使投资率增长0.3%、GDP增长率提高0.36%,这在四川有所体现。2023年,四川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万亿元、增长6%。今年一季度,四川民营经营主体占全部经营主体比重达97.2%,民营经济增加值同比增长6.7%、高于GDP增速0.6个百分点,2021年底以来首次超过GDP增速。

记者梳理发现,《意见》围绕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在推动经营主体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上精准发力,提出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培育科技创新企业、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质效、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等4条措施,推动企业提升发展质量、提高生产效率,更大力度激发经营主体动力活力和创新创造能力。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黄泽勇注意到,《意见》以开放包容的创新环境增加市场“活力值”。其中4条措施从“培能力、育企业、提质效、强保障”四方面着手,覆盖了企业科技创新全周期。

事实的确如此。《意见》提出全面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制度改革;推动整合设立省级科创类投资基金;支持企业牵头建设国家和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技术创新平台,牵头承担省级科技计划、技术改造等项目;对规模以上科技型企业新建研发机构给予补助支持,推动实现有效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2.5万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超3万户;支持建设一批省级产业集群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中试研发平台,组织实施概念验证和中试熟化等项目……

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西南交通大学教授陈光指出,当前,四川经济已从传统要素驱动、外贸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的作用愈发凸显。《意见》对于支持企业牵头建设国家和省级技术创新中心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抓住了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核心关键。

优服务  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

2023年,党和国家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推动出台了一批切实可行、务实管用的政策举措,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为各类经营主体投资兴业营造了良好营商环境。

以四川为例,在该省各项政务服务改革创新和政策加持下,经营主体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今年一季度,四川省民间投资中项目投资增长13.8%,高于固定资产投资8.6个百分点。目前,在川世界500强企业达到381家。

记者注意到,此次《意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结合自身实际,对当前优化营商环境所处阶段性特征和着力重点做出深刻研判、强化顶层设计,通篇贯穿着以推动企业和企业家健康成长为核心要义的发展思想,将政务服务改革创新贯穿到经营主体发展全过程,切实提升经营主体满意度。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意见》突出从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入手,提出“优化法治服务、加强企业权益保护、规范监管执法、优化涉企案件办理、提高破产办理质效”等五大举措,更大力度维护合法权益,聚力推动经营主体积极参与和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专家认为,《意见》提出探索建设整合多元力量、集成各类法律服务,为经营主体提供“一站式”服务的“法律超市”等,不仅提升法律服务能力,也降低企业成本。《意见》推广“综合查一次”联合执法,依法降低行政执法对企业的负面影响;健全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长效机制等,在优化法治服务的同时,也规范监管执法,打造更加高效公平的营商环境。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意见》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两只手”协同用力,畅通政企沟通渠道,依法依规为企业解难题、办实事,29条措施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对此,四川省营商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袁岳认为,《意见》构建了“政府+市场+社会”的营商共建格局,在高质量发展原则下,为营商环境建设如何进一步精准施策、提质增效的探索贡献了“四川样本”。

f09f2b51-9572-4ff4-ad13-4c0de060719e_00

成都探索楼宇企业全生命周期法律服务新路径

近日,成都高新区“全生命周期楼宇企业法律服务中心(环球中心站)”成功调解了一起化学药剂买卖合同纠纷。通过线上调解+司法确认新模式,为都不在场的诉讼双方提供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务,既降低了当事人的诉讼成本,又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2023年,成都高新区聚焦小微企业、初创企业纠纷化解渠道不畅、专业法律顾问短缺等困境,创新设立全省首个“全生命周期楼宇企业法律服务中心”,推动法律服务直达楼宇空间,打造楼宇企业全生命周期法律服务新模式,为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提供了坚强司法保障。

多元纠纷化解赋能企业全生命周期。

近年来,成都楼宇经济快速发展,亚洲最大单体建筑环球中心,入驻企业达2300余家,已成为同时辐射服务周边18座商业楼宇、15万平方米科创空间、2700余家金融及配套服务机构的功能业态复合楼宇经济集群。

然而,该楼宇的中小微企业普遍存在着专职法律顾问短缺、企业合规建议短缺、纠纷化解渠道短缺等“三缺”现状。基于此,全省首个“全生命周期楼宇企业法律服务中心”应运而生,该中心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将精准多元的法律服务快速直达楼宇。

为赋能企业全生命周期成长,成都高新区人民法院围绕企业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转型期,开展有针对性的一站式“体检”、导向式“巡诊”、滴管式“问诊”、订单式“会诊”等系列服务,通过“巡回审判+破产审查”司法托底,助力出清“僵尸企业”、救治“生病企业”,为企业降本增效、转型升级创造良好条件。

如今,该中心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提供法律服务130余次,诉前委派调解638件、诉中委派调解120余件。线下开展法律沙龙50余次,邀请300余家企业参与宣讲,有力夯实了企业发展支撑。

多方协同共筑楼宇治理新网格。

为更好服务企业,成都高新区创新制定“近企法律服务”工作计划,在“全生命周期楼宇企业法律服务中心”设立“法官工作室”,设置立案咨询、公证服务等4个窗口,智慧法务区、巡回法庭等4个法治区间,普法直播间等2个综合服务厅,拓展楼宇企业纠纷化解、法律服务空间。

围绕政务、解纷、法务等企业经营发展三大重点需求,凝聚多方协同力量,组建“法官+三员”专业队伍,精选12名优秀法官入驻“法官工作室”,招募5名专属网格员、7名纠纷调解员、3名法治指导员,确保政务问题分流解决、矛盾纠纷就地化解、法务咨询快速解答。

目前,成都高新区“全生命周期楼宇企业法律服务中心”共接待群众1100余次,调解案件760件、涉及标的金额7100余万元。

全力保障启航法治服务新里程。

据介绍,成都高新区人民法院充分发挥公共法律服务集群效应,先后与多个单位签订合作协议,搭建法治惠企“绿色通道”,推动构建企业法律文化生活圈,着力打通化解楼宇企业解纷“最后一公里”。

在打造公共法律服务集群方面,跨区域整合律师、公证、司法鉴定、仲裁、人民调解等资源,形成公共法律服务集群,逐步形成企业法律文化生活圈。在智慧升级“云上”服务方面,“人民法院调解平台”、5G参审室、“蓉易诉”等电子平台实现“云上解纷”,让涉诉企业、律师足不出楼即可提交材料、在线调解、在线质证、在线参审等。在加强法治宣传方面,线上打造环球中心“云上普法空间”开展普法活动;线下聚焦企业内部依法治理,开展法律沙龙50余次,邀请300余家企业参与宣讲。推动在法律服务中心“办理一案、治理一片”。

 

成都金牛区“政银企”合作新模式效率高

“融资贵、融资难、融资慢”是困扰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发展的难题。成都市金牛区通过强化政银企深度对接合作,不断拓宽企业融资服务渠道,定制化推出针对性贷款、担保和基金产品,多方联动打造企业融资生态圈,推动实现企业融资方式更高效、融资成本更低廉、融资渠道更广泛。

截至目前,金牛区通过“惠蓉贷”等政策性金融产品累计解决企业融资需求超170亿元,连续两年获评成都市“惠蓉贷”普惠信贷工程推进工作先进区县。

引水活源,多维搭建企业融资渠道。

“这笔贷款如同一场及时雨,迅速缓解了我们的资金压力。”成都一公司负责人高兴地说。作为一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最担心的研发投入带来的压力,而就在此时,金牛区财政局和成都银行金牛支行及时主动问需于企,搭建了“金易贷”融资通道,一笔400万元的政策性普惠贷款仅一周内就落实到了企业手上。

近年来,金牛区坚持“线下+线上”融合推进,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缓解企业融资贵难题。先后设立70余个“惠蓉贷”线下服务中心,依托“融资快线”“掌上金牛”等线上普惠金融服务平台,全方位、多渠道摸排企业融资需求,并及时协调辖区金融机构为企业提供“多对一”针对性金融服务。

通渠拓面,全域优化企业服务体系。

“网上提交资料后,在公司附近的银行网点就可以领取营业执照和印章,马上办理银行开户,实在太方便了!”近日,成都某信息技术咨询服务部的申请人体验到了金牛区政银合作一站式服务的便利。

金牛区打通注册登记部门与银行间的数据壁垒,在全市率先开启“政务大厅+银行服务窗口”“银行网点+政务服务专区”模式,创新“政务服务+金融”政银双向便企服务渠道,在辖区内成都农商银行等首批试点银行网点设立企业服务专区,提供企业全生命周期融资咨询、“开办+开户”帮代办等“一站式”快捷服务。同时,发挥“金商茶叙”“产业会客厅”等产融对接平台优势,推动金融服务进产业功能区、进园区、进企业,为企业提供“面对面”针对性金融服务。

“通过政银合作,实现政银双方优势互补,资源互促。持续提升经营主体开办便利化水平,满足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金牛区行政审批局相关负责人说。

精准滴灌,筑牢产业基金支撑赋能。

成都某公司是一家解决“卡脖子”技术的高科技企业,成立时间短,研发生产投入多,应收账款回款慢,资金成了制约其发展的“卡脖子”问题。

为保障企业良性发展,金牛区积极推动成都银行金牛支行向企业发放科创贷900万元;同时激活基金“投贷联动”功能,促成市区两级政府投资基金同步投资共3000万元,有效解决企业中长期发展资金需求。

近年来,金牛区创新立体构建包含1支母基金、3支子基金与多支细分领域基金的“1+3+N”政府投资基金体系,通过“基金股权直投+信贷债权补流”方式,精准支持轨道交通等优势产业和重点领域,累计投资轨道交通、电子信息等领域及其延伸产业链项目40余个,吸引带动省市两级基金投资一家轨道交通设备股份有限公司1.15亿元,实现该轨道交通等市级重大项目落地金牛,为企业解决资金“燃眉之急”。

 

成都新津区数智赋能让惠企政策“触手可及”

今年以来,成都市新津区依托“智慧蓉城”建设,深化数智赋能,聚焦惠企政策“不易找、理解难、申报繁、兑付慢”等痛点,创新开发“政策找企业”应用场景,通过惠企政策“免申即享”“易申快享”两种方式,实现数据多跑路、企业零跑腿,让政策可感可及、精准触达,进一步增强企业获得感和满意度。

据悉,新津“政策找企业”平台自今年4月9日上线以来,“免申即享”惠及企业203家、兑现资金4300余万元;预计5月底“免申即享”“易申快享”惠及企业500余户,兑付资金超过1亿元。

专题数据库破解企业政策申报难题。

政策多、变化快导致政策难找、申报繁琐,部门层层审核,流程繁琐导致申报工作量大、成本高……针对此前“企业找政策”的种种弊端和难题,新津区创新建立政策专题数据库,首批梳理形成“免申即享”事项74条,“易申快享”事项110条,免申即享(不含个人)比例达40.2%。

新津区“政策找企业”平台的创建,有效破解了企业申报“难”题。企业无需对政策进行逐条查找、研究和层层申报,而是通过平台直接推送、线上申报、零成本、零跑路。其中,“免申即享”政策符合条件的可随时零申报直享,“易申快享”政策精简申报材料近30%,并且同样可随时申报、每季度快享,极大为企业节省了财力、人力和物力。

经营主体数据库让部门审核更高效。

“输入公司名称后,我们可以随时查询到已申报项目、已结束项目、奖补资金已到账的项目。”对于“政策找企业”应用场景,一家科技型企业负责人的评价是8个字:快捷方便、一目了然。

据介绍,新津区通过上级回流、平台对接、部门功能区上传等方式,更新完善45492家经营主体数据库(其中法人库13472家),并完成相应基础信息收集。通过融合排重,形成重点企业名单1157家,同时收集经营、投资、税收、负面清单、行业分类等个性数据,全部汇聚至数据中台,实现对重点企业的精准画像。

过去,从企业申报、层层审核到资金兑付至少要60天。现在,系统单独开发了主体数据库及相应监督模块,名副其实做到了可感可及、精准触达,极大提高了行政审批和政策执行效率。

15项平台功能之“优”让企业可感可及。

新津区委十五届五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实施“服务增效”攻坚行动,通过数智赋能,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经营主体良性有序发展。新津“政策找企业”平台的创建实施,是该区数智赋能进一步创优营商环境的一个缩影。

该平台依托智慧新津数据中台对政策和企业精准画像,从便捷、实用、好用的原则出发,同步开发了“政策找企业”移动端和PC端,创新开发包括“政策检索”“清单展示”“免申即享”“易申快享”“通知提醒”“自动排重”“可视追踪”“纪委督促”等15项功能,其中企业侧功能10项,管理侧功能5项。

 

遂宁打造全省首个“税锂指数”

近年来,遂宁市依托经济效力、资本活力、创新动力、供给能力、主体活力等5大税力评价体系和17个指标模型,搭建“遂宁锂电税收大数据平台”,创新构建起全省首个“税锂指数”分析模型,为全市锂电产业发展营造优质税收营商环境。

据遂宁市相关负责人介绍,“遂宁锂电税收大数据平台”自运行以来,共向全市辖区内锂电企业推送个性化税费政策、服务措施等1050余条,帮助16户锂电企业成功办理增值税留抵退税5.12亿元。向企业发送风险提示单16条,推送风险体检“税收健康体检报告”9份。“牵线搭桥”促成7户锂电企业18项采购项目自愿对接,金额达3000余万元。2023年,遂宁市锂电产业入库税收16.04亿元;今年1~4月,锂电产业入库税收0.78亿元,全市锂电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数据服务打造税收分析“拳头产品”。

近年来,遂宁市聚力数据服务打造税收分析“拳头产品”。

一方面,根据“产业监测”模块,对锂电企业按照产业链进行归集,展示企业基本情况、产品销售情况和利润等,明晰锂电产业发展现状。

另一方面,通过税收收入、行业发展等指标,对锂电行业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分析,动态、实时展示和监测锂电产业涉税经济指标运行情况及发展趋势。

同时,还根据“区域对比”指标,从企业登记户数、营业收入、税收收入三个维度,开展与省内锂电企业集中地区的比较分析,及时掌握产业优劣势,为锂电产业强链补链提供参考。

精细服务畅通政策落地“最后一米”。

近年来,遂宁市政务服务和数据局推动组建35人的“税收助‘锂’”服务团队,针对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不同阶段的锂电企业进行“一企一策”量身定制辅导。通过精细服务,畅通政策落地“最后一米”。

据悉,依托企业营业收入、税收收入等指标多维度分析,全程跟进筹备、投资、建设等各环节,帮助企业用好用足政策红利。优化完善纳税人标签库,实时掌握各项税费政策在锂电产业落地情况,推动税费优惠政策直达快享,成功帮助某锂业公司累计获得西部大开发所得税优惠18亿元。

专属服务强化税收风险“免疫能力”。

遂宁市创新制定《锂电企业风险防控指引》,针对税法遵从度高的锂电企业,协助设计财务税务风险内控管理流程及控制方法,健全税收风险防御机制。

根据电力能耗、基础锂盐产能、财务报表等指标,对锂电企业实施精准“画像”、按户监测,前移风险管理端口,开展风险预警提醒。

结合锂电企业往期的经营申报情况及税收风险监控、分析和应对经验,开展以会计要素为核心的产供销全环节内控管理,引导企业规范财务核算体系。

一系列专属服务,极大强化了锂电企业的税收风险“免疫能力”。

 

宜宾“支个保”助力经营主体发展壮大

“想不到这么方便、快捷,‘支个保’真是我们返乡创业者的及时雨。”这是四川宜宾一对“95后”年轻夫妇返乡创业中通过“支个保”获得50万元银行贷款时的感慨。

近年来,宜宾市为解决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慢”“融资贵”等问题,在全省率先推出专门支持个体工商户融资的无抵押担保产品——“支个保”,不仅有效破解了个体工商户发展中资金需求的难题,也推动了个体工商户快速发展壮大。截至目前,“支个保”业务累计服务客户创造产值达34.45亿元,稳定就业岗位4744个。

智能化风控,破解融资难。

据了解,宜宾市“支个保”产品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增信功能,代替银行对个体工商户贷款的抵质押物要求,不仅降低了个体工商户融资门槛,还有效解决了“融资难”问题。

陈某一直想对店铺进行扩大装修,满足消费需求,但自有资金不够,又无法及时解决资金需求。最后通过“支个保”担保,成功获得30万元银行贷款,顺利解决了店铺扩大装修难题。

“在解决融资难中,我们充分考虑到个体工商户经营特点及整体风险把控,采用纯信用保证方式,单户担保额度最高可贷50万元,单次担保期限最长可达1年,到期可续贷。”宜宾市政务服务非公经济局相关负责人说。

据悉,截至目前,宜宾市累计为689户个体工商户提供936笔担保贷款,担保贷款3.59亿元。

自动化审批,破解融资慢。

廖先生夫妇在宜宾市翠屏区经营一家软装布艺店铺,客户订单纷至沓来,向银行申请贷款用于购货时却被告知需提供有效的第三方担保,不然无法获取贷款资金。

“看着行情一天天变好,却又缺货少款,幸好有这个‘支个保’,不到一个工作日就获得了贷款,及时解决了我们资金需求。”看着现在店铺红火的生意,廖先生如释重负地说道。

“及时解决商户的燃眉之急,才能激发市场活力。”宜宾市相关负责人说,“支个保”产品建立起了一套精准化画像、智能化风控、自动化审批机制。

从11个指标对个体工商户进行全面、精准画像,并对指标按照一定权重构建智能风控评分模型,利用智能风控模型自动评分,评分高于60分即自动通过审查。

个体工商户仅需向融资担保机构提交营业执照等5项基础资料,最快1分钟出具担保函,银行“见担即贷”,极大简化了贷款审批程序,商户最快半小时内可获得贷款。

人性化收费,破解融资贵。

宜宾市通过资金池分担风险,降低银行、融资担保机构最终承担的贷款损失比例,促进融资担保机构、银行采用低费率政策,有效破解融资贵问题。

在宜宾,融资担保机构仅收取0.5%/年的担保费,对银行贷款利率设置最高上限,促进个体工商户综合融资成本降低,平均担保费+银行利息控制在5%/年以内。

“支个保”业务平均担保费率为0.5%/年,客户平均综合融资成本(担保费+银行利息)为4.81%/年,最低为3%/年。

据宜宾经营石材店铺的刘先生讲,因发展需求,日前他通过“支个保”担保成功获得贷款50万元,期限12个月,贷款年利率仅为2.5%。

据悉,宜宾市还积极对享受“支个保”产品的个体工商户定期回访,每月收集“支个保”客户经营情况,选取优质个体工商户,纳入“个转企”培育库,提供政策分析、战略规划、财务管理、市场拓展等扶持,全方位助力发展,助力“支个保”客户实现“个转企”。

 

德阳抢抓RCEP机遇先行先试推动外贸“加速跑”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协议生效后,德阳市抢抓机遇,通过整合政策资金支持、优化服务举措、鼓励探索创新等多措并举,帮助企业用好RCEP协定,助推企业应享尽享开放红利。

据德阳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德阳市先行先试帮助企业开拓RCEP市场,实现“三个全省第一”。即获得全省首票出口日本的RCEP原产地证书,某公司成为全省首个享受到RCEP进口关税减免优惠的企业,一公司成功签发全省首份RCEP原产地自主声明。目前,德阳取得经核准出口商资质的企业已达两家,居全省首位。2023年,德阳市获得“四川省开放发展示范市”。

用活政策资金,解决企业发展难题。

德阳市商务局、海关通过开展“线上+线下”政策宣介和入企办公,指导企业用好中国自由贸易区服务网、海关发布等线上平台跟进学习RCEP相关政策落实中央和省级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开放发展示范激励和降低汇率风险等政策,为企业解决货物积压、物流不畅、成本过高等问题。

2023年,德阳海关签发了全省首份出口菲律宾的RCEP原产地证书,RCEP原产地证书签发量位居全省第二;原产地证书自助打印3575份,自助打印率98.16%,同比上升20.98%。德阳市降低汇率风险和跨境融资政策被国家外汇管理局宣传推广。

优化服务举措,提升企业出口效率。

据悉,德阳市先后出台《优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方案》《促进外贸保稳提质的十条措施》等5条优化营商环境政策,当好企业的“服务员”“联络员”“培训员”,定期开展中国(四川)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业务培训,帮助企业提高通关效率、降低经营成本。

一方面,实时掌握重点企业资信动态,及时跟进“种子”企业,深入企业提供RCEP经核准出口商申请材料预审核,单证管理制度建立协助等“手把手”服务。

另一方面,聚焦出口原产地签证“便利化”,重新修订出口原产地证书业务办理指南,设立RCEP原产地服务专窗,助力实现外贸企业“足不出户”申领原产地证书。

2023年,德阳市外贸企业对RCEP成员国实现进出口额80亿元、增长27%,占全市进出口比重35.3%。

实施专项行动,引领企业探索创新。

德阳市深入开展“外贸进口年”行动,引导外贸企业积极探索新的贸易模式,交投物流、国投经贸等企业着眼全国需求,开展矿石进口代理,全年实现进口近11亿元。组织2023中国(四川德阳)出口商品“世界播”跨境精品展、跨境电商“攻坚月”等特色专项活动,助力企业跨境出海,全市实现跨境电商交易额21.1亿元,增长163.6%。

2023年,德阳市对东盟进出口38.4亿元,同比增长27.4%,占比为16.9%,东盟成为德阳市第一大贸易伙伴。

 

泸州企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力促科技成果转化

近年来,泸州市紧盯企业需求难挖掘、供需对接难匹配等问题,激发本土人才创新活力,创新实施企业科技特派员制度,通过强化产学研合作、创新政策支持和激励机制,为科技型企业提供“管家式”“顾问式”增值服务,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

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催化剂”。

泸州市在全省率先出台《企业科技特派员管理办法》,确立联系服务、需求挖掘、分析研判、发布对接等七项机制,建立企业科技特派员库—泸州技术转移中心—泸州市科技局三级科技问题解决网格,建立问题自下而上反馈、自上而下解决的闭环式研判解决链条。

2022年以来,泸州市借助本地高校院所和企事业单位资源,从西南医科大学、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院所选派副高级职称以上科研教学人才312名组成企业科技特派员队伍,围绕本市产业发展需求,组建23个科技特派团,每个特派团选派10名~20名企业科技特派员,对996家重点企业开展定点联系服务。

据了解,泸州市企业科技特派团已累计促成115项产学研合作,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83家,帮助115家企业获各类贷款共计18.8亿元,助力71家企业降低融资成本30%。

做深入一线解难题的“贴心人”。

由泸州职业技术学院联合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专家提出的“酿酒黄水微波量子裂化处理工艺”解决方案,每年为白酒企业节约废水处理成本约3000万元;在企业科技特派员和外籍教授的帮助下,合江县某公司成功解决了“金色包装纸批量生产过程中出现色差”“纸卡堆叠易产生静电”等长期困扰企业的技术难题……这些成果是泸州市创新实施企业科技特派员制度、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按照“企业主出题、科技特派员牵线、科技界答题”模式,企业科技特派员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广泛征集技术需求、精准识别有效需求、大力挖掘潜在需求,针对企业遭遇的技术瓶颈,牵头组建专业团队进行集中研判,提出可行性方案,展开技术研究。

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为焕发企业科技特派员持久生命力,泸州市出台《科技特派员绩效考核管理办法》,落实每名科技特派员1万元工作经费保障。同时,支持科技特派员联合企业申报科技项目、建设创新平台,将科技转化成果数量及收益、孵化企业数量、企业产值、带动就业等指标纳入职称评定体系。

“泸州将继续深化企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泸州市相关负责人说。

 

达州创建“万市兴”国家创新示范平台

近年来,达州市以创新建设“万市兴”(“万”指众多,“市”指经营主体,“兴”指兴旺发达)企业综合服务平台为抓手,立足新思想实践基地、新发展服务阵地“两大定位”,通过集中服务站、线上服务网、专项服务团“三大路径”,实现提升质量竞争力、品牌影响力、创新驱动力、服务带动力、环境吸附力“五大价值”,致力打造全链条全方位服务经营主体的国家创新示范平台。

搭建“万事兴”集中服务站。

以“全方位”服务载体打造服务更集聚的创业基地。把提升服务效能作为优化营商环境最直接、最根本的支撑点,让民营企业进“一次门”、办“N项事”,以政府有为带动市场有效、企业有利、群众受益。

部门(单位)协同服务。设置10个服务专区、17个服务专窗,设立“达州名品展示馆”“达州名品直播间”,建立“服务专窗+服务团队+服务网络”三位一体服务新模式。2023年底以来,开展“店小二”式为企服务2300余家次。

市场监管集成服务。提供特种设备维保、检验检测以及计量、认证认可、品牌培育等质量服务,提供商标申请、维权援助、纠纷调解等知识产权服务。2023年,全市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各2项,新增发明专利168件、同比增长41%。

社会组织专业服务。引进人力资源、金融机构等三方服务机构和行业协会,累计帮助518家企业通过“信易贷”获得融资15.8亿元,促成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授信2.2亿元,19家企业品牌价值超1亿元。

构建“万市兴”线上服务网。

以“全要素”服务流程打造支撑更有力的政策洼地。坚持把精准施策、精细服务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切入点,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跨部门数据融合服务平台——“万市兴”线上服务网,8大类41项事项实现在线办理,办事效率同比提升超85%,推动实现“让信息多跑路、企业少跑腿”。

线上服务。为民营经营主体量身定制“查政策、提诉求、获融资、搜标准、找人才、促供需”等线上服务,“万事兴”平台累计发布惠企政策435条,政策资金兑付企业3.9万家,兑付金额2.1亿元。

特色服务。开辟“示范基地、检验检测、知识产权、企业信用、助企纾困、准入准营”等特色服务专区模块,协助企业办理信用修复等1300余例,为企业提供检验检测服务600余次。

终端服务。研发办事终端机系统,指导帮助大竹县某企业获得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和贷款1000万元。

组建“万市兴”专项服务团。

以“全链条”服务机制打造政商更和谐的服务高地。坚持把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有机结合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点,把“企业找服务”变为“上门送服务”。

“点对点”。构建“企业接待日”、领导挂包、部门组团、企业秘书等服务机制,建立“即收、即转、即办、即回、即督”纾困维权工作机制,收集困难问题推动落实率超90%。

“面对面”。市政府主要领导分区域召开民营企业家代表座谈会,精准助企纾困解难,开展“面对面”活动20余次,协调解决困难问题200余件。

“线连线”。推行“清单式”“立体式”“一网通办”“即来即办”“全域通办”等服务模式。

 

广元不动产登记“三变”模式暖民心

近年来,广元市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转变政府职能、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充分利用区块链技术,聚焦缓解登记“痛点”、打通办事“堵点”、消除群众“难点”精准出招,推进不动产登记“最多跑一次”改革,创建“无纸化”“智能化”“数字化”办理新模式,逐步实现了不动产登记全流程网办、全市域通办、全天候申请。

变“多部门”为“一窗口”。

“一个窗口半小时就拿到了不动产权证书,还一并办理了水、电、气过户手续,确实太方便了!”在广元市不动产登记中心“一窗受理”窗口,办理二手房转移登记手续的张女士说。

据了解,广元市不动产登记中心与税务、住建、公安、民政、司法等12个部门协作,统一接入一体化市级共享资源交互平台,统一信息数据标准规范,实现自然人身份、婚姻登记证、规划核实、竣工验收备案等28项信息共享利用。

在审核办理过程中,生成不动产单元代码,将不动产交易、税款征缴、确权登记与水、电、气户号关联绑定,用一个代码在多部门间关联,确保业务环节前后衔接一致、真实准确。

实现“一窗受理”后,通过信息共享获得的申请材料,均由不动产登记部门统一获取,材料减少近七成,实现13类登记业务即时办结,企业间所有不动产登记1小时办结,100%登记业务当日办结。

变“等上门”为“延伸办”。

为深入推进不动产抵押登记相关改革,广元市结合“互联网+不动产登记”,全面提升窗口服务能力,在此基础上,大力推行不动产登记向金融机构、法院、乡镇、企业延伸服务,打破过去“坐等上门”的传统服务方式,把不动产登记延伸到各个网点,实现不动产登记就近能办、多点可办、少跑快办,进一步提升了全市不动产登记服务水平。

将抵押登记、抵押注销登记等业务及查询功能在全市公积金、银行等金融部门推广运行,办事群众在办理房屋抵押贷款业务时,只需在金融延伸窗口一次性提交材料,便可完成贷款申请、贷款合同签订、不动产抵押登记申请等多个事项。同时,积极开展“进社区、进企业、进乡镇”服务活动,将不动产登记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彻底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变“群众跑”为“数据跑”。

“不回广元就办证了,既不耽搁时间,还省了往返费用,广元市不动产登记中心的便民服务很贴心!”近日,在成都工作的赵先生申请办理了位于广元市城区的二手房转移登记,一次不跑就办结。

据了解,早在2021年初,广元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就主动对接四川省大数据中心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和四川省自然资源厅不动产登记“一窗接件”平台,实现申请人进入四川政务服务网线上提交登记申请和上传资料,经不动产属地登记机构审核通过后线上缴费,属地不动产登记机构线上审核、登簿、签发电子证书(明)或邮寄产权证书,实现不动产登记从受理到办结真正意义上的“只跑一次”或“一次都不跑”。

“全市通办、全程网办打通了信息壁垒,为群众办事提供了更多便利。”广元市不动产登记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不动产登记业务“网上办、掌上办、全时办、异地办”已成为常态,更便捷、更高效、更舒心成为广大企业和办事群众办理不动产登记业务的普遍感受。

 

南充“一键溯”智慧平台让“无事不扰”成常态

近年来,南充市针对市场监管系统平台多运维成本高、人少事多监管难、点多面广监管难、风险防控监管难等“一高三难”等突出问题,创新建设“一键溯”智慧监管平台,着力打造“无事不扰”营商环境新品牌,推动实现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

“小平台、大目标”。

南充市场监管系统“一键溯”智慧监管平台采取“设计公司免费建设、政府部门引导上线、经营主体自愿参与”的方式,于2022年底建成并正式投运,着力实现监管效能最大、监管成本最低、对经营主体干扰最小的目标。

“通过屏幕点开监管对象详情,我只需操作相应模块即可实现监管执法业务全程在线办理。”南充市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指着屏幕介绍说。

比如,在餐饮行业,智慧监管平台可以通过后厨的监控进行AI监管,当发现后厨有违规行为,就会第一时间把问题预警信息推送给餐饮店管理人员,市场监管部门只需坚持问题导向,有针对性地实施监管,督促有预警信息的商家开展整改,其余的就不需要再上门检查了,大大节省了人力,也减少了对企业的干扰。

平台背后“一张网”。

围绕经营主体实际需求,南充市整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省市场监管局及市(州)市场监管局的55个平台为“一张网”,重点对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安全等实施在线监管,行政执法、政务服务全链条监管,实时预警、实时分析,实现对各类经营主体安全风险的“早发现、早研判、早预警、早处置”,基层治理能力大大提升。

“商家免费安装接入摄像头,能提升自己的经营管理水平。同时,监管信息的预警,也督促企业落实生产经营安全责任,通过非现场监管,商家自己就能有效处置问题。”南充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也反映了政府监管职能的转变,监管精准到人、到事、到物,做到对企业无事不扰。”

截至目前,南充市“一键溯”智慧监管平台已归集40万户经营主体信息,接入食品ABC级经营主体点位22042个、药品点位3055个、特种设备点位4997个,收集视频源32654个,发布预警信息3.2万余条,整改风险隐患1947个,立案处理56件。

构筑强大“引力场”。

“‘一键溯’智慧监管平台的构建,让‘无事不扰’‘无处不在’成为监管新常态。”南充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说,这样不仅能够优化市场监管力量,有效提升基层执法单位的监管能力和水平,减轻压力,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还倒逼企业主动落实主体责任,促使企业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化、标准化,从而推动全市产业高质量发展,构筑起高质量发展持久强大的“引力场”。

南充市“一键溯”智慧监管平台的创新打造和应用,推动市场监管领域数据共享、系统融合、智慧应用,让监管“跑”在风险前面,显现出强监管、减干扰、优环境的良好营商环境效应。

 

内江“一件事一次办”集成化改革显成效

内江市政务服务局加快“一网通办”前提下的“最多跑一次”改革,通过整合业务系统、再造办理流程、强化数据共享,将部门审批单个政务服务事项向服务企业群众“一件事”转变,着力提高经营主体和群众办事体验感和获得感。

聚焦“一窗办好”实施流程再造。

对各环节申报表单进行分析与归并,形成“一次表单”;对各审批环节中的重复材料、过程材料进行整合删减,形成“一张材料清单”;对办理流程进行关联性识别、集成和优化,形成“一个总流程”,完成369个涉及“一件事一次办”的事项梳理及流程再造工作。

依托各级政务服务实体大厅,分类设置“一件事”综合窗口2520个,制定标准化“一件事”办事指南2万余册,前台“一份指南、一套材料、一次受理”,后台通过数据共享、联合会商、行政协助等方式协同审批,在一个窗口实现跨部门综合收件,办理结果“一窗出件”或快递寄送,“一件事”综窗进驻率100%,线下完成办件2672件。

聚焦“一网办好”破除服务壁垒。

依托四川省政务服务网开设“一件事”主题套餐专栏,按照生命周期和主题类别进行分类,区分“个人服务”“法人服务”,深度应用电子印章、人脸识别、电子签名等支撑技术,市场监管、社保、医保、不动产登记等部门连通“一件事”涉及的跨部门、跨层级业务系统,和中国工商银行内江分行开展合作,实行政府与银行“在线验资”,打通数据共享堵点,93.19%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全程网办”。

推动政务数据资源共享互用,解决办事材料重复提交问题,大幅减少企业群众办事成本。在全省率先推出“水电气讯一件事一次办”,将水电气报装涉及的新装、过户、增容、注销等33个事项整合为“一件事”,办理时限由原来的70个工作日压缩至30个工作日。“企业开办一件事”将公司设立登记、税务登记、社保登记、公积金开户和印章备案整合为“一件事”,企业开办时限压缩至1.5个小时。

聚焦“一次办好”创新服务方式。

按照办理流程、资料、时限、平台“四统一”要求,通过事项下沉、窗口前移,设置市、县、镇、村联办窗口,材料网上流转、跨级审核办理、网上反馈(邮政寄递)等方式,不断提升“就近办”水平,实现295项高频民生事项办理“不出村”,为群众办理高频民生事项5.1万件,群众办事时间缩减80%以上。

针对不动产抵押登记、就医报销等民众需要在公证机构、金融机构、医院、社区和政务中心之间来回跑的事项,积极探索窗口前移、服务延伸,在医院、银行等机构设置便民服务点,实现“一件事”靠前办。“不动产抵押登记、贷款一件事”服务延伸至金融机构,申请人办理贷款时一并申请抵押登记,实时查询不动产权利状况,登记机构远程审批,核发不动产登记电子证明,不动产抵押权首次登记“不见面”办理。

 

绵阳惠企政策集成改革助推高质量发展

通过“绵企通”政企服务平台已汇集国家、省、市、县四级惠企政策2200余条,推送政策短信11万余条,公开政策兑付结果事项1332条、惠及企业26840家、兑付金额6.2亿元。全市累计召开座谈会411场,收集问题、意见和建议5107个,已解决4865个。这是绵阳市2022年以来惠企政策集成改革的一组数据。

为破解经营主体在享受和争取优惠政策等方面暴露出来的突出问题,绵阳市大刀阔斧进行惠企政策集成改革,通过线上搭建平台、线下优化服务等方式,推动惠企政策直达快享,为各类经营主体排忧解难,有效助推中国科技城高质量发展。

精准推送,从零散分布到集中公开。

“改革前,许多经营主体不知道能够享受哪些政策;改革后,通过平台进行政策检索、对照政策‘贴标签’,即可一键直达、一目了然。”这是绵阳工业园区一企业负责人的深切感悟。

近年来,绵阳市充分发挥“绵企通”政企服务平台功能,让企业从海量的政策中精准对位发展所需。

“一站查”。依托“绵企通”,构建规范化的政策资源库,从“政策级别”“政策主题”“支持行业”三个维度直击企业所需,让企业第一时间掌握政策变动。

“轻松享”。实时对市、县层级的政策文件进行解读,确保企业“看得懂、用得上”,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变“海量查找”为“精准推送”。每条政策上线公布后,以短信等方式发送至符合画像的企业联系人,实现“一策一推”。

“透明办”。编制市、县两级《惠企政策事项清单》《工作手册》和《申兑指南》,明确政策兑现的依据、条件、流程、所需材料等事项,通过“绵企通”,实现线上审批全流程监控,接受社会监督。

直达快享,从传统模式到集成服务。

企业把政策掌握了,如何才能尽快落实到位呢?绵阳市一改传统办理模式出现的“来回跑”“往返跑”,甚至“白跑”现象,采取“线上+线下”方式,让惠企政策直达快享。

统一受理渠道。线上一网、线下一窗,集中受理企业兑现事项申请,按照“网上申报、网上预审、网上查询、网上反馈”的运行模式,实行全程网办;线下按照“一窗受理、分类流转、部门办理、统一反馈”机制运行,变“多头跑”为“进一扇门”。

优化审批流程。健全政策兑现数据共享机制,市级政策审核一般不超过10个工作日,程序特别复杂的审核不超过20个工作日。

建立资金专款专用机制。将《涉企奖补资金清单》推送至市政务服务监督管理局归集汇总,简化拨付流程,确保惠企政策兑现资金快速精准直达企业。

快速回应,从“坐等服务”到主动作为。

绵阳市广泛开展“千企大走访”“一起益企”活动,通过统一惠企政策的受理渠道和审批方式,使经营主体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主动靠前服务,畅通沟通渠道。成立稳经济政策落实办公室,编制《稳经济政策汇编(2023年版)》发送经营主体,编制稳经济政策明白卡在微信群和公众号发布;开发“惠企政策一码通”小程序。

强化自身建设,接受群众监督。通过聘请营商环境监督员,让监督员成为经营主体的“扩音器”、惠企助企的“宣传员”、政府部门的“监控眼”。

责任编辑:张晶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