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水润南粤 清源育金山——广东巧解“两山”转化题,水经济激活发展新动能
摘要:记者跟随水利部组织的“两山”理念水利创新实践主题采访团来到广东省广州市、江门市和深圳市,对当地发展绿色水经济的实践和创新举措进行了详细的调研。
广东人傍水而居、依水兴业、以水为财。从江畔的晨炊到海滨的渔歌,水既是滋养生活的根基,更是孕育粤地商贸、文化与烟火气的灵魂。
曾几何时,水为工业让路、被人居污染,水与人的关系不再和谐。20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念,广东省积极响应、深刻践行,不仅重新勾勒了人水和谐的生态画卷,更是以水为媒,大力发展绿色水经济,将丰富的水资源转化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近日,记者跟随水利部组织的“两山”理念水利创新实践主题采访团来到广东省广州市、江门市和深圳市,对当地发展绿色水经济的实践和创新举措进行了详细的调研。
打底:万里碧道织就生态底色
8月的广东,雨水丰沛。夜晚,撑着伞信步走在位于江门市蓬江区的江顺九点九集市,西江边的一间间用集装箱改造的商铺在雨中散发出朦胧的光。即便是下雨也挡不住客人们三五成群坐在商铺外的棚子里愜意小酌、谈天说地。
“这里地处江门市和佛山市顺德区的交界处,原来是‘三不管’地带,江顺大桥底沿线密布着各种散乱的小摊位,占道经营、污水横流、管理无序的现象长期困扰着周边居民。”江门市水利局河长制工作科科长华建兵告诉记者,近年来,蓬江区探索“以道养道”管护模式,通过统一招商、商户自主管理的模式,将这片约1万平方米的滨江空间打造成集“潮流消费、亲水体验、文化社交”于一体的江顺九点九集市水经济项目。项目采用30余个高饱和度色彩的集装箱模块化拼接,打造立体分层的开放式街区。如今,昔日的“脏乱差”彻底蜕变,霓虹与江景交相辉映,周末日均客流量突破5000人次,创造了超200个就业岗位,年营业额预计突破千万元。
34岁的何美静是江顺九点九集市“摩卡Coffee Tea”的店主。谈起过去,她犹然记得那时人们在这里随意摆摊、乱丢垃圾,为了争夺客人吵架甚至大打出手的情形。“如今的环境和氛围都今非昔比,吸引了很多人前来休闲打卡。”何美静告诉记者,现在,假期和周末人多的时候,她的小店日单量能有200多单,单日营业额能达到四五千元。
江顺九点九集市只是西江碧道的一个节点,而西江碧道也只是广东省万里碧道中的一部分。数据显示,截至7月底,2025年度广东省已完成碧道建设超500公里,占年度任务的85%,全省累计建成碧道7700公里。全面推行河湖长制以来,广东系统推进河湖治理保护,深入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高质量建设万里碧道、绿美碧带和幸福河湖,“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的美好景象随处可见,为广东发展绿色水经济夯实了绿色基底。
发展绿色水经济是广东省因地制宜,拓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践探索。2021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水利高质量发展大会,印发实施《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水利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打造绿色水经济新业态”,广东也成为全国首个在省级层面部署绿色水经济发展的省份。
“发展绿色水经济是水利行业践行‘两山’理念的重要抓手。我们通过发展水经济来反哺江河保护,以高水平保护支撑水经济高质量发展。”广东省河长制办公室副主任、水利厅副厅长陈仁著介绍说,2023年6月以来,广东省部署开展“10+2”省级水经济试点(10个省级试点项目+佛山、江门两市全域试点),市、县同步开展109个试点项目,累计投资约120亿元,其中社会资本投资约占80%,并谋划了总投资1000多亿元的储备项目。“经研究评估,全省水经济产业规模约1万亿元。”
8月15日,正值第三个全国生态日,广东省发布了《广东省绿色水经济发展》白皮书,全面阐述广东推动绿色水经济发展工作经验,总结提炼了“1364”广东绿色水经济发展路径,指导广东各地以更大力度推进绿色水经济健康发展。这一广东经验也为其他省份提供了借鉴。
焕新:创新路径解锁生态价值
在广州市南沙区皮划艇基地,11岁的广州外国语附属学校学生王嘉玮正和几个小朋友一起驾驶着皮划艇奋力逐浪。半年前,他开始学习皮划艇,一下子就爱上了这门运动。现在,他每周都会来上一次课,课后就和小朋友一起玩水。从一开始一上皮划艇就会翻船,到现在已经能够熟练掌握平衡和划船技巧,小嘉玮付出了不少的努力。“虽然训练的时候有些累,但是,孩子说他非常享受那种驾驶小船时风吹过脸庞的感觉。而且,半年来,孩子的体重减轻了不少,也自信多了,甚至学习的专注力也大大提高了。”王嘉玮的母亲过清花谈起皮划艇运动对孩子的影响,感到十分欣慰。
南沙区水务局副局长周瑛告诉记者,南沙皮划艇基地所处的河段属于蕉门河,20年前,这里荒烟蔓草、杂乱无章,水质只有Ⅳ类。从2003年起,南沙区对蕉门河、凤凰湖和蕉门村涌等河湖陆续开展了多轮整治工作,涉及清理河湖“四乱”、河湖水系连通、生态整治等方面。2019~2023年期间,南沙区又从水资源、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景观与游憩系统五个方面入手,分别对蕉门河、凤凰湖、蕉门村涌等项目开展了碧道建设。“如今,蕉门河已建成全长约6.2公里的都市型碧道。蕉门河依托原生植物体系与碧道系统,构建‘绿色海绵’城市,利用植物、湿地、地势、慢行道、文化小品等打造了公园景观系统,为周边社区提供休闲碧道、游乐园和雨水花园,完成了从‘城市伤疤’到‘城市客厅’的完美蜕变。”
如何将生态价值转化成经济价值?广州南沙大力发展水上运动,并努力形成“水上运动+”特色产业驱动模式。
广东舟游休闲运动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赵蓉蓉告诉记者,真正好的户外运动需要阳光、空气和水。正是蕉门河美丽的风景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将她吸引过来,让她所经营的皮划艇运动在这里生根发芽。截至2024年年底,南沙皮划艇基地当年累计吸引20万人次参与运动,实现运营收入超300多万元,带动200多人就业。基地还与港澳在内的国内20多所学校深化体教融合,开展培训合作,培养了一批水上运动健儿,其中注册运动员达225人。“今年端午节,我们组织了龙舟赛,共有52支龙舟队,现场观众超过了10万人,全网播放量超过4000万次。”赵蓉蓉骄傲地说。
正采访间,一只白鹭翩然飞过,为蕉门河的今昔对比添上了一个完美的注脚。
提亮:碳汇生金激活生态增量
今年,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将在广东、香港和澳门举行。十五运会是粤港澳三地承办的中国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影响最广的综合性运动会,也是香港、澳门首次承办全国运动会,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6月25日,广东省首单水土保持碳汇在深圳成功签发,并由深圳市水务局与十五运会深圳赛区执委会正式签订捐赠意向书。这是广东省签发的首个水土保持碳汇项目,标志着广东省在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上取得重要突破,对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何为水土保持碳汇?深圳市水务局水土保持处处长张建安解释说,水土保持碳汇是指在对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采取预防和治理措施后产生碳汇的过程或能力。“水土保持具有固碳、减排和增汇的能力。固碳是指通过拦蓄泥沙将碳固存在土壤中;减排是指减少侵蚀土壤横向输移过程中土壤有机碳矿化释放;增汇是指吸收、同化、矿化和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形成植被碳汇和土壤碳汇实物。”张建安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制定完善水土保持碳汇能力评价指标和核算方法,研究将水土保持碳汇纳入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制。为此,水利部组织开展了水土保持碳汇能力研究,结果表明,水土保持通过对退化生态系统的修复、保育等措施,增强光合作用并将更多碳以有机物的形式固定在植物和土壤之中,实现“固碳、减排、增汇”目标,契合国家“双碳”工作思路目标。
陈仁著介绍,2024年,广东省水利厅将深圳市列为省水土保持碳汇交易试点。深圳市依托水库水源地实施水土保持工程,种植水源涵养林,减少了水土流失造成的经济损失,节约了河道清疏、水利设施维护等费用,有效降低生态治理成本,并最终选取深圳市赤坳水库、铁岗-石岩水库2019~2024年水源涵养林进行碳汇量核算,经深圳市生态环境局正式备案并签发碳汇量26133tCO2e。
为落实全国十五运会绿色办赛理念,助力赛事活动绿色低碳,在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广东省水利厅、深圳市生态环境局指导和支持下,深圳市水务局严格按照规定流程,进行碳普惠核证减排量开发,实现水土保持碳汇进入碳市场,参与碳交易,将本次碳汇量全部捐赠给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深圳赛区执委会用于赛事碳中和,为赛事低碳举办贡献力量。
“本次水土保持碳汇的签发和捐赠,是广东省践行‘两山’理念的创新实践,也是深圳市在推动水土保持碳汇交易方面的积极探索,为水土保持碳汇进入碳汇交易市场打通了道路,将有力提升企业、组织和公众对水土保持碳汇工作的认知和参与度,推动更多的市场主体参与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行动中来,也为广东其他地市水土保持碳汇交易提供了经验。”陈仁著说。(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成 静)
责任编辑:刘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