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培育壮大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系列评论之一
摘要:新动能不仅是经济指标的增长点,更是民生改善的支撑点。数字技术让政务服务更高效,绿色产业让生态环境更优美,智能制造创造了更高质量的就业岗位,这些变化都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发展的“温度”。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评论员 | 王健生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而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则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刚刚闭幕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置于中国式现代化核心位置,凸显其战略重要性。
经济发展新动能是拓展新增长点、推动经济升级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驱动力。新质生产力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代表着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本质上就是要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从2025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只剩两个五年。时间紧迫、任务繁重,迫切需要聚焦影响和制约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巩固拓展优势、破除瓶颈制约、补强短板弱项。以科技创新破解发展难题、激活产业潜能,成为如期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必由之路。
同时,当前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风高浪急”,大国博弈、科技竞争、产业链重组等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发展格局。只有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才能在全球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
如何通过原始创新突破“卡脖子”技术,在高端芯片、工业软件等领域实现自主可控,筑牢产业链安全屏障?全会明确,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在加强基础研究、提高自主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上持续用力,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上努力攻关,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近年来,中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跃升至2024年的第11位。在科技创新带动下,新动能新活力新优势积厚成势,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大盘更稳。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载体和主要阵地。“十四五”期间,中国经济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药等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光伏风电装机量等多项指标领跑世界,以商业航天、国产大飞机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发展欣欣向荣,未来产业呈现关键技术多点突破态势。
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是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发展主动权的战略之举,是我们在新征程上厚植发展根基、赢得未来竞争的关键所在。
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新兴支柱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这将催生出数个万亿级甚至更大规模的市场。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产业蓄势发力,未来10年新增规模相当于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激活发展内生动力的根本保障。全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要求“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充分释放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的价值,推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持续增长。构建产学研协同生态,让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开放是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吸引全球优质资源要素,同时以开放促改革、促创新,让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格局为新动能培育注入外源动力。
新动能不仅是经济指标的增长点,更是民生改善的支撑点。数字技术让政务服务更高效,绿色产业让生态环境更优美,智能制造创造了更高质量的就业岗位,这些变化都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发展的“温度”。
征途漫漫惟笃行,接续奋斗谱新篇。站在承前启后的历史交汇点,保持战略定力,以科技创新加快培育壮大高质量发展新动能,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中国经济就会有更多的确定性、未来性。
责任编辑:宋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