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最大贸易伙伴再次更替为中国
摘要:德国联邦统计局日前发布的初步数据显示,今年1~8月份,德中贸易总额为1663亿欧元,德美贸易总额为1644亿欧元,中国以微弱优势反超。2024年,美国终结了中国连续8年作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的主导地位。然而,随着特朗普重返白宫并恢复关税政策,美国自身付出了代价。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 季晓莉
根据最新数据,美国在今年前8个月失去了德国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中国取而代之。专家分析,这一变化的核心原因是美国对欧盟商品加征的关税严重打击了德国对美出口,同时德国从中国进口的规模保持了强劲增长。
美国贸易政策是德国贸易伙伴地位更替直接原因
德国联邦统计局日前发布的初步数据显示,今年1~8月份,德中贸易总额为1663亿欧元,德美贸易总额为1644亿欧元,中国以微弱优势反超。2024年,美国终结了中国连续8年作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的主导地位。然而,随着特朗普重返白宫并恢复关税政策,美国自身付出了代价。
今年前8个月,德国对美国出口额为1010亿欧元,同比下降6.5%。其中,8月份出口仅为109亿欧元,环比下降2.5%,同比降幅达到20.1%,创下自2021年11月以来的新低。今年前8个月,德国对华出口额为550亿欧元,自中国进口额增长9%,达到1113亿欧元,中国继续稳居德国最大进口来源国。
德国批发和外贸协会主席迪尔克·扬杜拉表示,美国关税政策是导致德国对美出口下降的关键原因,美国市场对德国汽车、机械及化工等传统出口商品的需求显著减少。
受美国加征关税影响,德国对美出口同比下滑6.5%。汽车、机械及化工行业遭受的冲击最为严重,这些是德国对美出口的传统优势领域。鉴于美国关税威胁持续及欧元汇率波动,预计德国对美出口短期内难有起色。
今年7月底,欧盟与美国达成协议,自8月1日起,美国对大多数欧盟输美商品征收15%的关税。这直接抬高了德国商品在美的售价,导致需求下降。德国工商大会的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受访企业计划减少对美贸易,约1/4的企业表示将暂停或取消在美投资。德国对美出口的不确定性显著增加。
这一贸易格局在短期内可能将持续,并对德国经济战略产生深远影响。资产管理机构荷兰国际集团(ING)的专家认为,在持续的关税威胁和欧元走强的背景下,德国对美出口短期内不太可能反弹。尽管德国官方层面存在“去风险”的论调,但强劲的进口数据表明,德国经济对中国供应链和商品存在持续需求,这使得德国在处理对华经贸关系时将更加务实。面对跨大西洋关系的波动,德国和欧盟预计将寻求与美国重开贸易谈判,同时也会务实地维持与中国的经济联系,并加速开拓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多元化市场。
今年以来德国企业破产数量达12年来最高水平
关税冲击对德国的核心工业部门造成了实实在在的伤害,汽车产业首当其冲。作为德国对美贸易的主要顺差来源,汽车及零部件行业遭受重创。德国联邦统计局10月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受汽车行业等行业需求疲软影响,经季节和工作日调整后,德国8月份工业新订单环比下降0.8%,为连续第4个月下降。
咨询公司安永报告显示,在截至今年6月底的过去一年内,德国汽车行业净减岗位约5.15万个,占全部岗位近7%,成为受冲击最严重的工业部门。德媒报道称,美国高额关税抬高了德国商品在美售价,迫使梅赛德斯-奔驰、大众等整车制造商,以及博世、大陆集团、采埃孚等零部件供应商陆续宣布开支削减计划。
与此同时,企业裁员潮和破产数量持续增加,加剧市场担忧。目前,冲击波已超出汽车业,DHL宣布将在年底前裁员约8000人,西门子宣布到2027年9月约6000人的裁员计划;到2030年,德国最大钢铁制造商蒂森克虏伯钢铁计划裁员约1.1万人,博世计划裁员约1.3万人。
德国工商大会指出,德国企业破产数量在今年7月份达到12年来的最高水平,预计今年将有超过2.2万家企业申请破产,平均每天超过60家。
德国央行行长约阿希姆·纳格尔指出,美国关税及政策不确定性正抑制德国经济增长,尤其对处于关键调整期的工业部门构成重大冲击。慕尼黑经济研究所预测,受美国关税政策等因素持续影响,预计2025年德国经济仅增长0.2%。
德国金属工业工会10月23日公布最新调查报告说,47%的受访产业代表认为未来3个月前景不佳,51%的受访者对工作岗位稳定性表示担忧。这一担忧在汽车制造和金属产业中尤为明显。调查报告指出,高能源成本、订单数量低迷和美国关税政策的冲击,是困扰德国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43%的德国工业企业认为其竞争力受到严重甚至非常严重的威胁,其中能源密集型产业首当其冲。由于缺乏订单,近1/5的受访工业企业不得不暂时实行短时工作制。此次调查的对象涵盖机械制造、汽车、金属、电气工程和信息技术等2600余家工业企业,涉及企业员工总数超过130万,占工会会员总数的一半以上。
德国金属工业工会呼吁企业积极开展战略转型与创新,加快在人工智能、循环经济和电池技术等可持续领域的发展。
10月27日,德国慕尼黑经济研究所公布数据显示,经季节调整后,德国10月商业景气指数从上月的87.7点升至88.4点,制造业领域新订单下滑势头有止步迹象,但订单不足问题依然突出。报告还显示,在德企业对当前业务状况满意度连续第3个月下降。
慕尼黑经济研究所所长克莱门斯·菲斯特日前在接受德国媒体采访时表示,德国正陷入一场“经济衰退”,当前形势尤为严峻。他呼吁联邦政府在未来半年内出台全面改革方案以提振经济。
德中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助力各自发展
10月21日,2025青岛-德国经贸合作交流会在德国杜塞尔多夫举行。中德两国地方政府、工商界和投资机构代表就深化智能装备、智能家电、高端化工与新材料等领域合作展开交流。据青岛市市长任刚介绍,德国是青岛在欧洲最大的贸易对象国和外资来源地,目前累计400多个德资项目落户青岛,总投资超过27亿美元。朗盛、蒂森克虏伯、西门子、博世、大众等德国企业深度融入青岛,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为青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德国联邦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协会主席米夏埃尔·舒曼表示,中国正加快推动绿色转型和技术创新,德国的技术优势与中国的市场潜力高度契合。在全球性挑战面前,两国应加强合作,以稳定的产业链和开放的市场推动共同发展。
机械设备制造“隐形冠军”辛北尔康普集团服务业务首席执行官施泰凡·维辛介绍,公司2014年落户青岛中德生态园,青岛基地具备完整的生产能力和独立的工程设计能力,并与德国总部保持紧密协同。“当德国工程精神与中国创新活力结合,就能创造非凡成果。”
德国执政联盟中的社会民主党外交事务发言人阿迪斯·阿赫梅托维奇近日表示:“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德国的对华战略,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种积极的、战略性的外交政策,聚焦对话、清晰立场和长远利益。”他强调,在全球局势紧张的阶段,与中国的直接对话尤为重要,两国应“尤其在和平、安全、经济、贸易等问题上”深化对话。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10月24日的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国和德国是全方位战略伙伴,建交53年来,中德关系稳健发展,两国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有力助力了各自发展。他指出,当前国际形势变乱交织,中德作为大国和世界主要经济体,要为塑造新型大国关系做表率,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赢,以中德关系的稳定性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这也是包括德国企业界在内的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责任编辑:宋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