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经 正文

致敬中国科研走向世界的“架桥者”

2025-10-30 23:58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科研

摘要:杨振宁高度重视培育与国际接轨的中国科技人才,并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他敏锐地意识到派遣学者出国深造的重要性,并为此积极建言,获得了支持。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评论员 季晓莉

10月18日,20世纪最伟大物理学家之一的杨振宁先生辞世。他对中国科技界的对外开放和与国际接轨做出了开创性、多维度的卓越贡献,他不仅是中美科学交流的“破冰者”,还通过培养人才、构建科研体系、推动科普与国际合作,深刻影响了中国科技发展的进程。

1971年,在中美关系尚未正常化之际,他毅然成为首位回国访问的知名华裔科学家。这次“破冰之旅”为后续的大规模学术交流打开了闸门,受其鼓舞,大批华裔学者随后纷纷回国访问。返回美国后,他通过多场演讲和接受《今日物理》杂志专访等方式,向国际社会客观介绍中国科学的发展,有效改变了外界对中国的认知。除了设立多种教育基金,他还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发起成立“与中国学术交流委员会”,并资助了大量中国学者赴美进修,为他们打开了接触世界前沿科学的大门,其中有部分后来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振宁高度重视培育与国际接轨的中国科技人才,并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他敏锐地意识到派遣学者出国深造的重要性,并为此积极建言,获得了支持。他亲自推荐了超过1200名年轻学者出国研修,这些人学成归国后大多成为各领域的科研骨干。1978年3月,他与李政道、丁肇中等倡导,创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学院);他还布局计算机科学,富有远见地推动在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设立了计算机软件专业,为中国计算机教育的早期发展播下了种子。在引进顶尖学者方面,2004年,他说服并协助图灵奖得主姚期智辞去普林斯顿大学教职,全职回国工作。姚期智随后创立的“姚班”(清华学堂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已成为中国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领域顶尖人才的摇篮。

杨振宁致力于将世界先进的科研模式和理念引入中国,为中国构建国际化的科研体系。创建一流研究机构——他接受清华大学邀请,协助创建了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后更名为高等研究院),并立志打造“中国版的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他不仅捐出个人积蓄,还多方募集资金,更凭借其号召力吸引了林家翘、姚期智、王小云等一批世界级科学家加盟,迅速提升了研究院的国际声誉。设立科学奖项激励后学——他推动设立了“亿利达青少年发明奖”等多个科技奖项,激励一代代中国青年投身科学研究与创新。

除了科研与教学,杨振宁也积极推动中国的科学普及和更深层次的国际科技合作。在引进优秀科普期刊方面,他于1975年向周恩来总理建议引进国际知名期刊《科学美国人》的中文版版权,即后来的《环球科学》,这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本国际版权合作期刊,广泛影响了中国的科学爱好者。他多次通过中国科协等平台身体力行参与科普活动,坚持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向公众和青年学生阐释深奥的科学原理,例如在“大师讲科普”活动中回顾“宇称不守恒理论”的发现历程。他支持中国的国际科研机构建设,2019年已97岁高龄的他仍出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理论物理中心-亚太地区(ICTP-AP)”的启动仪式并致辞,支持这一旨在促进亚太地区基础科学发展的机构。

杨振宁以其跨越东西方的独特视角和崇高的学术声望,在中国科技界迫切希望走向世界的关键历史时期,扮演了“架桥者”“引路人”角色。他的贡献不仅在于具体的项目和人才,更在于帮助改变了中国科学家“不如人”的心理,重塑了民族科学自信。

责任编辑:宋璟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