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 正文

湖北掇刀:集体经济“金扁担”挑起城乡共富路

2025-08-20 12:02 中国发展网
荆门市掇刀区

摘要:没有工业加持、不靠城镇区位,偏远乡村如何破局?掇刀的答案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用特色产业激活“沉睡资源”。

中国发展网讯  清晨的阳光洒在荆门市掇刀区白庙街道花竹村的鱼塘上,村民陈定祥沿着田埂巡视完集体鱼塘,又转向120亩农田。“在村里上班,一年工资2.8万元,分红1.07万元,日子比外出打工踏实多了!”他擦着汗,笑容里满是满足。这抹笑容的背后,是掇刀区用集体经济这根“金扁担”,一头挑着乡村振兴的“甜”,一头连着城市发展的“蜜”,在城乡融合的道路上蹚出的新路径。2024年,该区农民人均收入达28814元,城镇化率85.58%,城乡均衡发展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厂房里的“共富密码”:工业赋能让集体资产活起来

花竹村的蜕变,始于十年前那场“要不要建厂房”的激烈争论。2014年,村支书丁克华望着隔壁投资门槛超1亿元的荆门化工循环产业园,心里打起了“小算盘”:“大企业进不来,咱村集体建厂房租给小企业,村民年年能分红!”

想法一出,村民们炸开了锅。“以前集体资产承包给个人,咱一分钱没见着!”有人在大会上拍桌子,有人连夜写信给街道书记。丁克华带着村“两委”成员逐户算明白账:“厂房租金归集体,年底按人头分,赚了是全村的!”

如今,花竹村的10栋孵化器厂房里,4家科技型企业忙碌生产,每年带来430万元租金;加上承包的企业生产管理项目,2025年村集体收入将突破1100万元。“以前村里穷得叮当响,现在村民不仅有工资、有分红,村里还修了广场、铺了新路。”陈定祥的话道出了变化。

花竹村不是个例。依托全区锂电新能源、智能装备制造、绿色化工三大千亿产业,白庙街道冯庙村、掇刀石街道双泉渔场等20多个村(社区)纷纷“筑巢引凤”,通过建厂房、租仓库搭上“工业快车”。2024年掇刀区工业营收破2000亿元,村集体经济正是这列快车的直接受益者。

烟火气中的“商机地图”:产城融合让城乡需求通起来

从工业区向城镇转型的路上,团林铺镇石堰村把商机藏进了产业工人的“衣食住行”里。2022年,毗邻的长城汽车荆门分公司产量激增,上万名工人却面临“吃饭难”——周边没有像样的餐饮区。“建美食街,服务长城工厂!”村支书陆华清和班子成员拍板定案。

项目推进并不顺利:土地手续卡壳,就跑部门办临时用地;资金不足,就争取乡村振兴政策支持。荆门市副市长、荆门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掇刀区委书记周俊杰得知后,带着区直部门现场办公,一口气解决了项目落地、土地办证等难题。

当年建成的32间门面,一次性收齐3年租金80多万元,收回大半成本。每到傍晚,烧烤摊的烟火气、火锅店的吆喝声交织成“深夜食堂”的热闹,成了工人们的解压港湾。如今,美食街二期的11个木屋正在装修,“木屋年租8.08万元,加上服务楼36万元租金,今年集体收入稳超100万元!”陆华清算起账来底气十足。

这样的故事在掇刀不断上演:兴隆街道迎春村小吃街年增租10万元,龙井社区美食街服务深夜下班的工人,年创收50余万元。近3万锂电职工的“烟火气”,成了村集体经济的“聚宝盆”,也让城镇服务更接“地气”。

特色路中的“新钱景”:一村一策让资源优势显出来

没有工业加持、不靠城镇区位,偏远乡村如何破局?掇刀的答案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用特色产业激活“沉睡资源”。

麻城镇板庙村的牛舍顶上,光伏板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村民孙红明新盖的牛舍刚竣工,“村里服务着华中农业肉牛养殖基地,我在基地上班,年收入10万元;屋顶的光伏板发电,也是集体收入。”板庙村通过建设厂房和青饲料贮存室出租给养殖企业,再利用屋顶发展光伏,让“牛产业”和“阳光产业”双增收。

雷集村把堰塘土地流转给企业养甲鱼,2024年增收37.5万元;中山村没资源,就盯紧快递转运中心,2021年成立的人力资源公司,去年利润20多万元,“村民种地之余去分拣快递,月工资近5000元。”村支书向宁说。

这些“一村一策”的背后,是掇刀区的制度保障:每个薄弱村配包联领导、工作专班和责任单位,每月调度督办。如今,全区64个村中,年收入超10万元的占82.05%,超50万元的占11.53%。

从花竹村的厂房租金到石堰村的烧烤烟火,从板庙村的牛舍光伏到中山村的快递分拣,掇刀区用集体经济这根“金扁担”,一头挑稳了乡村的“钱袋子”,一头挑活了城镇的“烟火气”,在工农互补、城乡交融中,让“两头甜”的共富图景愈发清晰。(廖亮   李德银)

责任编辑:宋璟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