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加快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典范
摘要:大气污染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深圳通过全面整治工业源、全域治理移动源、全力管控面源、夯实监测支撑等系列攻坚行动,大气环境质量稳步提升。
中国发展网讯 黄思程 记者罗勉从深圳市有关方面了解到,近年来,深圳聚焦群众身边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通过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提升广大市民的环境获得感。
6月,深圳西丽湖国际科教城X9高校院所联盟第四届赛艇联赛在大沙河激情开桨。河面上,一艘艘赛艇飞驰而过,在碧波上划出优美弧线。“深圳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城市。很高兴受邀来深圳参赛。”剑桥大学学生约翰说。这条承载着南山记忆的“母亲河”,曾经承受污染之痛,经过综合整治,如今成了美不胜收的生态长廊。大沙河的蝶变,是深圳生态环境治理成效的生动例证。
2024年,深圳空气质量优良率97%。今年上半年,在168个重点城市中,深圳空气质量排在全国第六,PM2.5浓度排名全国第三。
2024年,全市21个国考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100%,全市310条河流优良河长占比82.8%、创历史最好水平。“十四五”期间,全市声环境功能区夜间达标率提高9.3个百分点,达到96.2%。
连续8年实施“深圳蓝”可持续行动计划
深圳市自2004年起开启全面系统开展大气污染治理进程,先后出台了蓝天行动计划、大气“深40条”、蓝天工程、大气提升计划,特别是连续8年实施“深圳蓝”可持续行动计划,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从末端治理向一体化、系统化、全过程治理转变,实现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空气环境好不好,老百姓的感受最直接。“24年前我刚来深圳时,灰霾天还比较多,家中阳台常见到灰尘。”家住福田区莲花街道的退休教师张继红说,“现在,蓝天白云成了日常标配,站在自家楼顶就能看到远处的京基100高楼和深圳湾美景。”
臭氧是制约深圳大气环境质量提升的首要污染物,对臭氧生成的重要前体物VOCs(挥发性有机物)管控至关重要。深圳抓住这一关键环节,围绕PM2.5和臭氧协同治理,开展系统性攻坚。
坐落在宝安区福永街道的深圳市瑞凌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专业从事逆变焊割设备技术研发、生产、销售。该公司从源头上对涂覆、清洗和波峰焊工艺开展替代,通过原辅料替代和设备更新,实现VOCs年排放减少67.2%。仅在涂覆工艺环节,我们使用UV三防漆替代溶剂型三防漆及配套稀释剂,就实现VOCs减排约7.28吨,减排比例高达99.5%。
作为产业大区、工业强区,宝安区涉VOCs企业约占全市的46%。2023年,深圳以宝安区为试点,打响VOCs治理攻坚战。试点当年全区VOCs累计减排937吨,带动全区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空气质量优良率同比提高7.1个百分点,臭氧浓度大幅改善16.1%。
大气污染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深圳通过全面整治工业源、全域治理移动源、全力管控面源、夯实监测支撑等系列攻坚行动,大气环境质量稳步提升。
“十四五”期间,深圳PM2.5浓度从19.3微克/立方米下降至17.3微克/立方米,在全省排名第一,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排名第三,连续两年实现零灰霾,空气质量稳居全国超大城市第一。“深圳蓝”已成为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
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推进6大提质行动
深圳河从福田保税区段汇入深圳湾,水流清澈见底,河湾交汇处的滩涂上,数不清的跳跳鱼蹦来蹦去,几只白鹭正在悠闲漫步,岸边的红树林郁郁葱葱,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展现在眼前。
早年河水散发着臭味,离着很远都能闻到,家里窗户都不敢开着,如今环境大变样,水干净了,鱼也多了,一到秋冬季,候鸟成群结队飞来。
作为深港两地的界河,从污染严重、水患众多到鱼翔浅底、水清树绿,深圳河成为深港携手治水的见证。
经过深港两地40余年的治理,深圳河不仅基本消除了洪涝隐患,水质也得到了极大改善,通过实施“厂、网、河、站、池、泥”全要素全流域一体化管控,深港合力攻坚,目前深圳河口国控断面水质达到Ⅲ类标准,处于1982年有监测历史以来最佳水平。
深圳将治水作为“一号民生工程”,举全市之力,超常规推进,全流域系统化治理,在全国率先实现全市域消除黑臭水体。近年来,深圳全力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重点推进深圳河湾、茅洲河等6大提质攻坚行动,创新实施河湖水生态科技管控,率先在全国发布首个入河(海)排放口设置技术规范,推进全市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十四五”期间,全市310条河流优良河长占比提升至82.8%,较2020年首次统计时提升近60个百分点。茅洲河入选全国首批美丽河湖案例,大鹏湾、大亚湾(深圳)入选全国美丽海湾优秀案例。
锚定痛点从“降分贝”向“减烦恼”转型
近年来,深圳大力推进“宁静城市”建设,通过对施工噪声、工业噪声、交通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等精准实施分类治理,全市声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十四五”期间,全市声环境功能区夜间达标率提高9.3个百分点,达到96.2%。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站在新的起点,深圳将以更高标准,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努力绘就美丽城市新画卷。
伴随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社会生活产生的噪声,成为不少市民面临的烦恼事。如何破解噪声扰民难题?深圳锚定痛点,精准施策。
在位于福田区梅坳七路的广东省深圳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院内,矗立着一个由球型摄像头和立式显示屏组成的声环境自动监测设备。记者注意到,显示屏上不仅实时显示噪声分贝等物理强度数值,还有“烦恼度”等心理感知的数据。此时屏幕上显示:噪声为51.2分贝,“烦恼度”为轻微级。
面对传统噪声评价方法与市民实际感受脱节的难题,深圳在全国率先构建噪声烦恼度智能监测网络,在全市布设40个功能区声环境自动监测子站,首次将噪声“烦恼度”纳入监测体系,实现从“降分贝”到“减烦恼”的治理转型。
现行的噪声评价方法是以分贝值为主,需连续监测一段时间取等效均值判定是否达标。然而,相同分贝值的噪声可能因频谱特性、起伏变化或人群敏感度不同,引发截然不同的主观感受,这正是为何“达标也扰民”现象存在的原因。深圳市正加快在制订相关地方标准,引入“烦恼度”的监测指标,通过量化市民的“烦恼程度”,来弥补纯物理参数监测的局限性。
通过心理声学模型与大数据分析,科学量化并评估不同敏感噪声源对人群的影响,将“烦恼度”监测指标量化为:一点没有、轻微、一般、严重、非常严重等5类,更贴近人的主观感受,为噪声治理提供靶向依据。
责任编辑: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