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 正文

湖北阳新:稻田里的“再生魔法”结出真金白银

2025-08-21 16:08 中国发展网
湖北阳新

摘要:在阳新的田野上,这样的“第二季惊喜”正在蔓延。邻镇农户改种再生稻后,今年头季都收了1400多斤,新米在超市成了抢手货。全县10多户种植户的10000余亩再生稻,正让土地焕发双倍生机。

中国发展网讯  8月19日,暑气像一层薄纱裹在湖北省阳新县三溪镇黄冲村的田野上,在这里,率洲管理区雷彬家庭农场承包的稻田里,新割的稻茬齐整整地立在泥土里,半寸长的嫩芽正从稻桩顶端冒出来,在风里轻轻摇晃。农场主雷彬蹲在田埂上,粗糙的手掌抚过这些嫩绿色的希望,黑黢黢的脸上绽开笑容:“三个月后,这些小家伙就能再结出千斤稻子。” 

谁能想到,这位如今说起再生稻头头是道的新农人,四年前还对着收割后的空稻田犯愁。那时他种着1000亩中稻,一年忙半年闲,除去化肥、人工成本,每亩净利润刚够买袋好种子。“土地闲在那儿,像自己的孩子没吃饱饭,心疼啊。”雷彬至今记得那种无力感。

改变始于一场特殊的技术培训,县农业农村局的教室里,高级农艺师肖本木手里的两株稻桩让雷彬睁大了眼睛:“普通稻种割了就死,‘甬两优4949’这些再生稻品种,稻桩里藏着休眠芽,给点养分就能再长。”雷彬听得直咂嘴,散会后当即买了十几斤试种谷种,像揣着宝贝似的回了家。

头年试种的挫败来得猝不及防。雷彬按老习惯把稻桩割得太低,结果再生芽全被“闷”死在土里。他蹲在田埂上抓着脑袋时,肖本木的身影出现在田边。“留桩要像给稻子‘留头发’,至少30厘米才能护住芽点。”第二年,县科技特派员手把手指导调收割机高度,又教他在稻桩旁撒催芽肥,“就像给产妇补营养,得及时。”

几场大雨后,稻田里的新绿让雷彬红了眼眶。割过的稻桩上齐刷刷冒出嫩芽,嫩茎顶着小叶往上蹿。他特意在田埂边装了物联网监测设备,土壤湿度、光照时长数据实时传到手机上,“头季稻收割后30天是再生芽分化关键期,墒情得控制在70%左右,一点不能马虎。”

如今的雷彬说起再生稻技术,俨然半个专家。“再生稻可不是‘懒人稻’,技术讲究多着呢。”他指着物联网终端上跳动的数据,眼里闪着光,“头季稻灌浆时施足‘送嫁肥’,收割前三天停水让稻桩‘练壮实’,再生季抽穗时用植保无人机飞防打药,药量比传统方式少一半。”这套“组合拳”让他尝到了甜头:去年2200亩再生稻,头季亩产1500斤,第二季收了980斤,每亩多赚了320元。

在阳新的田野上,这样的“第二季惊喜”正在蔓延。邻镇农户改种再生稻后,今年头季都收了1400多斤,新米在超市成了抢手货。全县10多户种植户的10000余亩再生稻,正让土地焕发双倍生机。

雷彬的农场里,依靠政府奖补和自筹资金建起的育秧工厂和粮食烘干车间格外醒目。再生稻收下来不用再看老天爷脸色,他和县城米厂签的订单,让“双季香”大米每斤多卖一块五。“以前觉得种地就是‘土坷垃里刨食’,现在才明白,技术能让土地生金。”          如今,那些藏在稻桩里的嫩芽,不仅在泥土里扎根生长,更在雷彬们的心里种下了新的期盼。在阳新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每一寸土地的苏醒,都在书写着新时代农民与土地的崭新故事。(胡玉林  向能来  张丕兴)

责任编辑:宋璟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