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县级国资平台加速向“产业组织者”“价值创造者”转变
摘要:8月19日,重庆赛迪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赛迪重庆”)发布《中国区县级国资平台公司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形成“中国区县级国资平台公司高质量发展500优”研究成果。我国区县级国资平台公司正面临怎样的发展形势?赛迪重庆国有平台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李炜懿认为,当前,区县级国资平台公司正处于“政策传导—制度创新—效能释放”的关键转型期。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记者 王晓涛
8月19日,重庆赛迪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赛迪重庆”)发布《中国区县级国资平台公司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形成“中国区县级国资平台公司高质量发展500优”研究成果。我国区县级国资平台公司正面临怎样的发展形势?赛迪重庆国有平台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李炜懿认为,当前,区县级国资平台公司正处于“政策传导—制度创新—效能释放”的关键转型期。
在经济转型层面,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区县级国资平台公司加速从“融资主体”向“产业组织者”“价值创造者”转变,传统发展模式遭遇瓶颈。李炜懿说:“尽管省级及以上国资平台公司在新兴产业的投资布局上已形成一定规模,但区县级国资平台公司的整体参与度和营收贡献仍显不足。受制于资本实力、专业能力与产业资源,多数区县国资平台公司在新兴产业领域的投资尚处探索阶段。”
在技术革命层面,数字经济的发展正推动区县级国资平台公司加速技术赋能,研发投入向数字化、智能化领域倾斜,但受限于资源禀赋,其数字化投入更聚焦“降本增效”刚需场景,核心挑战在于数据孤岛化与技术应用碎片化。李炜懿介绍,从各地试点情况看,区县级国资平台公司破局路径呈现三大共性:一是整合资源以避免重复建设,二是围绕资产盘活等痛点开展场景化应用,三是探索公共数据授权运营以释放增量价值。
在区域协同层面,区县级国资平台公司突破单点式发展局限,通过对接央企资源、推进跨域协作、共建“飞地园区”等方式,以“小资本”撬动“大产业”,深度融入跨区域产业集群。据了解,区县级国资平台公司正从传统的“融资建设主体”向“区域经济组织者”和“产业赋能者”转变,并通过资本运作、平台共建与制度创新,不断提升资源统筹与产业组织能力,在区域协同发展中发挥着日益关键的作用,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
在风险防控层面,区县级国资平台公司正面临着债务结构优化与资产效能提升的双重挑战。“为此,部分区县级国资平台公司正加速构建‘现金流平衡—资产流动—资本补充’三位一体的风险防控体系,通过优化债务结构切实筑牢金融安全底线。”李炜懿说。
针对如何推进我国区县级国资平台公司高质量发展,赛迪重庆在《报告》中提出了五条建议。
一是推进战略重组与专业整合,打造协同化运营体系。资产分散化、业务同质化是制约区县级国资平台公司做优做强的核心瓶颈。区县级国资平台公司可明确各层级平台主业边界与协同机制,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同时,区县级国资平台公司还可借力区县龙头企业,通过产业基金或混改参控股等方式,构建垂直产业生态链,将其市场力转化为自身造血力。
二是深化企业体制与机制创新,保障市场化经营支撑。市场化转型是区县级国资平台公司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地方政府可通过“负面清单+契约化”管理机制,实现政府调控目标与企业经营效益的同频共振。同时,区县级国资平台公司需紧扣区县发展规划筛选核心业务,建立刚性业务准入与动态退出机制,实现对其结构与盈利模式的优化。
三是激发融资创新与现金活力,培育灵活化资金结构。区县级国资平台公司可构建“直融优先+低成本置换”融资体系,打破过度依赖银行贷款的传统模式。同时,区县级国资平台公司可通过建立资金集中管理体系,对各业务板块现金流实行统一归集与调度。
四是促进智管赋能与算法增效,健全数字化工作机制。一些组织复杂度高、数字底座相对完善且资源保障充足的区县级国资平台公司可率先探索财务、业务管理数字化并推动“业财融合”,搭建财务共享中心、建设一体化线上管理平台,提升运营效率。此外,存在数据孤岛问题的区县级国资平台公司还可以考虑构建统一的数据中台,实现科学化、精准化决策。
五是围绕区位资源与优势产业,构建循环化价值生态。区县级国资平台公司可立足区域比较优势,聚焦1~2条重点产业链,构建“投资引领+空间承载+服务配套”一体化的产业培育体系,形成全链条支撑能力。同时,创新“产城融合+要素运营”的赋能模式,推动基础设施升级与产业服务供给深度融合。
责任编辑:王晓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