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导报现场 正文

CMF报告:我国货币政策应保持定力不搞大水漫灌

2021-04-09 11:05 中国发展网 杨虹
货币政策 后疫情时代 央行

摘要:全球大放水,通货膨胀预期上升,债券收益率上行,资产价格震荡,在后金融危机,尤其是后疫情时代,世界对货币政策的关注度更高了。在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国央行面临的货币政策形势发生了质变。报告认为,我国不能盲目照搬西方的货币政策实践,而是要将货币政策理论与中国现实相结合。

中国经济导报 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杨虹报道  4月7日,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举行CMF宏观经济理论与思想研讨会(第1期),本期研讨会聚焦“后金融危机时期货币政策理论的新进展”,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和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举办。论坛第一单元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于泽代表课题组发布报告。报告指出:我国的货币政策实践在很大程度上是符合最优货币政策原则的,这带来了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经济结构方面,欧美国家潜在产出比较稳定,但是我国潜在产出波动性较高,我国的产出波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长期潜在产出的持久冲击,因此根据货币政策最优原则,我国的货币政策应该是保持定力,不应该大水漫灌。

全球大放水,通货膨胀预期上升,债券收益率上行,资产价格震荡,在后金融危机,尤其是后疫情时代,世界对货币政策的关注度更高了。在金融危机后,世界各国央行面临的货币政策形势发生了质变。报告认为,我国不能盲目照搬西方的货币政策实践,而是要将货币政策理论与中国现实相结合。我国的现实有两个特点。

第一,中国的经济结构与西方不同,意味着我国的结构参数与西方不同。例如,我国经济冲击的来源既包括总需求冲击也包括潜在产出冲击。我国当前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是我们对中国经济下行源泉的一种认识。根据货币政策原理就是需要坚持定力,不进行大水漫灌。我国在不同的期限上都设定目标利率其背后一个考量是我国市场分割与西方不同。同时,我国更依赖银行系统融资,这就给结构性货币政策提供了更多空间。

第二,更要关注的是在西方理论转化为实践是在自身的制度框架下实现的,一定要重视同一个原理在不同的制度下可以有不同的表现。中国的市场经济在根本上具有的社会主义特征,具有一些西方没有的制度特征。这就导致我们的宏观政策调控框架与西方不同。在不同的制度下,一些表面上不同的做法,实际上背后是符合同样的原理。我国强化货币政策的相继抉择,实际上是符合灵活通货膨胀目标制。在灵活通货膨胀目标制下,并不是面对每一次冲击都需要进行调整,而是兼顾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但是,灵活通货膨胀目标制确实是在规则意义上实现了约束。我国的政策实际上是受制于更高层次的长期发展规划和党的领导,发展规划和党的领导提供了更长期限规划,带来了更高层级的规则约束。从货币政策的最优原理以及新时代中国面对的新矛盾,我国的货币政策也存在许多可以修正的地方。例如,如何化解市场分割,优化利率传导机制,提高利率传导效率。如何在长期规划下,实现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金融稳定政策、就业政策、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等相互协调,实现有规则条件下的相机抉择。如何进一步做好货币政策沟通,稳定市场参与者预期。

我国的货币政策实践有很多做法与西方所推崇的原则看似并不相同。我国更加强调要实施货币政策的相机抉择,加强预判,做好预调、微调。我国在各种利率期限上都设定了目标,而不是单纯依靠市场来形成收益率曲线。我国有大量的结构性贷款政策,会通过央行的再贷款等政策工具进行贷款的定向投放和改变特定对象面对的金融条件。

责任编辑:杨虹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