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导报现场 正文

大庆市:构筑“红色枢纽”架起党群“连心桥”

2025-09-12 15:44 中国发展网 袁小峰林强

摘要:“6000平方米的开放空间里,不再是传统的办事窗口和会议室,而是融合了政务服务、创业孵化、公益课堂、地企共建的多元平台,年均服务群众超21万人次——这里已成为我区基层治理的‘红色引擎’!”

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袁小峰 林强报道 “6000平方米的开放空间里,不再是传统的办事窗口和会议室,而是融合了政务服务、创业孵化、公益课堂、地企共建的多元平台,年均服务群众超21万人次——这里已成为我区基层治理的‘红色引擎’!”大庆市龙凤区委组织部工作人员闫立志介绍。

9月8日,记者在龙凤区党群服务中心了解到,这里是大庆市首家区级综合性党群服务阵地。该中心自2022年12月投入使用以来,接待群众超48万人次,通过跨部门资源整合、功能聚合与机制创新,成为区域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桥头堡”和党员群众的“暖心巢”…… 上连党心,下连民心。这里,是大庆市新时代党群服务工作的生动实践、一个缩影。

资源整合,构建全域覆盖服务网络

统筹力量,打造综合平台。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通过跨部门、跨层级、跨领域全面统筹各方力量,系统构建起高效协同、功能复合的基层治理与服务综合体。区委组织部牵头,统筹政法委、营商局、街道等多方资源,打破传统条块分割壁垒,集成党群服务、政务服务、综治调解、应急指挥和城市管理等五大功能,真正实现“只进一扇门、办成所有事”,极大提升了服务效率和群众满意度。

优化政务,实现便民服务。积极构建“一站式”政务服务平台,吸纳38家单位入驻,设立110个服务窗口,涵盖服务事项1100余项,创新采用“常驻+轮驻+随驻”协同办公模式,推动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通过持续做优服务“加减乘除”(优化服务做“加”法、精简流程做“减”法、激发活力做“乘”法、监督投诉做“除”法),精简流程、压缩时限、提升体验,切实增强企业群众的获得感与便利度。

调解矛盾,夯实治理基础。立足政法职能,建立区级矛盾调解中心,全面整合公、检、法、司及信访等资源,确保群众诉求“一口受理、精准分拨、高效处置”全面提升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和社会治安风险防控效能。今年年初以来,化解矛盾纠纷1394,化解率达99.79%,化解量同比上升249%。

示范引领,推动治理体系向下延伸

构建三级体系,实现服务下沉。率先探索标准化建设,系统构建“1+10+N”区、镇(街)、村(社区)三级党群服务体系,推动“党群服务圈”融入“居民生活圈”,实现服务与治理力量持续向下延伸。通过实施提档升级三年行动计划,全区已建成各类党群服务中心96处,其中超1000平达60处,形成功能互补、多维联动的“15分钟党群服务圈”。

强化人才培养,夯实基层基础。打造“名书记孵化室”,依托高校学者和实务专家组成导师团,聚焦党建与治理能力提升。2025年靶向培养26名社区党组织书记、9名“万人计划”后备骨干;与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等高校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累计组织400余名师生下沉一线参与治理和服务,显著增强基层人才支撑。

创新服务模式,激活基层活力。实施“场地换公益”机制,盘活1500平方米场地资源,引入无人机实操、非遗传承、青少年科创等公益项目十余项,累计开展活动200余场,服务群众超2万人次。各基层党群服务中心积极跟进模式,通过延时服务、需求征集和定制项目,成功推广“积分制治理”“微网格”“最美楼栋”等10个基层治理创新实践,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区域经验。

服务升级,凝聚党心民心

拓展服务网络,推动资源下沉。以“阵地为民、服务聚心”为引领,积极构建多层次、宽领域的服务网络。对外深化与社会力量合作,与大庆市图书馆共同打造“图书漂流”项目,推动优质公共文化资源持续输向基层;对内打造区级“庆小驿”便民服务点,实现服务模式从“坐等办理”到“主动上门”的转变,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同时,联动工青妇等群团组织,整合“党建带团建”服务资源,面向新就业群体、妇女家庭、青年干部等不同对象,精准推出健康体检、读书分享、家风讲座、演讲比赛等系列品牌活动,实现服务对象全覆盖、服务内容多样化、服务机制可持续。

创新教育形式,强化思想引领。通过创新党员教育形式,建成微党课录制基地,打造“三跟一讲”教育机制,并依托“星火学堂”“我跟书记学”等平台年均开展培训30余场,有效增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与宗旨意识。党员干部积极运用“民情听诊室”“红色小喇叭”等服务载体,深入基层参与民意沟通与诉求处理,年内推动解决群众反映问题500余条,切实践行“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显著提升群众获得感。

激活空间效能,促进志愿反哺。充分发挥960平方米多功能空间效能,开设阅读、书画、非遗手工等10余个功能区,年举办公益课程超300场,服务居民3万余人次,显著提升居民幸福感、归属感和参与感。服务的持续优化与情感认同的加深,吸引广大居民、热心党员、“五老”人员等主动投身志愿服务行列,年均超800名志愿者积极参与,构建起“服务提升—情感认同—主动反哺”的良性循环,切实将中心建设成为聚民心、筑同心的红色家园。

责任编辑:刘维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