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导报现场 正文

三个故事解密武汉城市运行的“一网统管”

2025-09-24 11:12 中国发展网
智慧城市 武汉 人工智能

摘要:华为政务一网通军团城市数字化业务总经理贺铮表示:“当前正处于数字化向智能化转型的浪潮,城运智能体不只是辅助,更是一个能够自主思考、自主发现、自主执行的超级助理。”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崔立勇

武汉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与华为携手打造的首个超大型城市运行管理智能体日前向媒体公开亮相。依托数字孪生、AI(人工智能)、大数据、联接、存储等ICT技术的武汉市城市运行管理平台,让城市“看得见、管得住、处得快、会思考”。

武汉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专职副主任耿峰表示,武汉“一网统管”做到一屏统观、一网通达、一脑智感、一体联动。湖北省武汉市是国家首批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这里是如何实现治理更高效、市民生活更美好的?不妨用三个故事回答这个问题。

一场暴雨的快速处置

今年9月14日上午,中到大雨降临武汉,中心城区临近中午更出现了暴雨到大暴雨。

上午11时,武汉市城市运行管理平台监测到42件内涝事件,经过点位数据分析,识别出10个较为严重的内涝点位。随后,中心立即发起涉及多部门跨部门的多跨处置行动,向相关区、市水务局及公安交管局同步推送了预警信息。

收到预警,水务部门的应急排水队伍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抢排积水,公安、交管部门实施交通疏导和现场秩序维护,各区落实属地责任。通过多跨高效协同处置,积水全面消退,道路交通快速恢复。最终,武汉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通过视频系统对处置点位完成了复核确认。

武汉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以平台为引擎,重构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业务协同响应机制,全面提升一体联动的处置效能,城市运行管理从“单打独斗”变成了“协同共治”。

368307d2b9292ab4be049b26bdd7113e

当前,平台已集成1500余项城市体征指标,打通公安、交管、城管、应急等14个市直部门、16个区专业指挥信息系统,接入了武汉市200个积水点监测点位、46个空气监测点位、269个水源水质监测点位的感知设备。2.2万路传感器、22万路视频的“新鲜”数据实时归集到这里。

耿峰告诉记者,武汉“一网统管”以安全为切入点,搭建了“三级七层”(市—区—街三级组织、市—区—街—社区—网格—小区—楼栋七层应用)的管理架构,真正落实了全域感知、全时联动、全程智能、全链闭环。

一面红墙的来龙去脉

2023年,武汉地铁5号线司门口黄鹤楼站C出口外新建了一面20多米长的红墙。青色琉璃瓦、朱红色墙面与远处的黄鹤楼交相辉映,市民和游客纷纷前来拍照留念,黄鹤楼红墙也成为武汉旅游热门打卡点。2024年暑期,每天来红墙打卡的人流量平均超过5万人。

武昌区城市运行管理中心主任范德胜告诉记者,黄鹤楼红墙的建设初衷并非方便拍照。司门口黄鹤楼站区域面积狭小,车流和人流密集,特别是节假日人车混行存在安全风险。在对人流量、车流量、共享单车的数量等多个指标的大数据进行分析后,才决定修建一面墙来实现人车分流。

人车分流解决了,红墙的爆火又引发新的纠纷——游客蜂拥而至,C出入口时常拥堵,商拍把公共街面当作私人牟利的工具。对此,数据分析再次派上用场,相关部门根据对痛点的分析结果进一步采取多种措施:在红墙前划分游客自拍区;摄影师不得干扰游客正常拍照;组织商拍联盟,共同商定规则并明码实价;全天候巡查监管。网红打卡地的乱象由此得到规范。

微信图片_2025-09-16_144808_178

“这是典型的‘一网统管’。大数据分析对城市治理提出建议,由此形成常态化管理。”范德胜说,武昌区是武汉的中心城区,历史与现代交融,老旧小区和摩天大厦密集,武昌区“一网统管”的体系、机制和平台就是要“管”问题、“管”群众需求,在城市治理中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武汉通过科学高效的城市治理提升了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智慧燃气、智慧排涝、桥隧安全等一批多跨融合的应用场景落地,燃气安全事故率下降60%,交通拥堵指数降低15%,市民政务服务满意度提升至98%。

一个大脑的自主思考

今年9月15日9时54分07秒,在黄埔大街与沿江大道交叉路口发现共享单车乱摆放;9时54分48秒,在高雄路宝岛公园对面发现占道摆摊经营……记者在武汉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综合调度大厅的大屏幕上看到“告警列表”清晰显示多个“事件。”

在武汉,道路积水、占道经营、共享单车违规停放等11类城市治理场景不再依赖人工,依托AI技术的CV(计算机视觉)大模型已经具备实时识别能力。耿峰表示,凭借AI赋能,武汉市城市运行管理平台较传统信息化平台发生显著跃升。

微信图片_2025-09-16_144827_521_副本

“靠人实时监测肯定是不现实的,后台聪明的‘助手’——AI大模型助力研判、监测、分析、预测、预判,对城市的运行实时监测,对风险事件进行及时预警。”耿峰介绍,武汉市城市运行管理平台每日汇聚事件3万件。预警事件出现后,无需人为干预,将根据预案和提前设置的目录自动触达相关的处置终端,实时拉通各级各部门。由此,武汉的城市运行管理从“被动响应”变为“主动发现”,实现了早期预警、精准调派,将潜在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

华为政务一网通军团城市数字化业务总经理贺铮表示:“当前正处于数字化向智能化转型的浪潮,城运智能体不只是辅助,更是一个能够自主思考、自主发现、自主执行的超级助理。”

贺铮认为,未来信息化的系统、数据与平台都将汇聚在智能体中,只需通过对话交互,它就能主动助力处置各类事务。据了解,武汉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与华为携手打造的首个超大型城市运行管理智能体,除了依托统一算力中心、数字化底座,还有智能体中心、知识中心、语料与模型中心、模型安全中心四大AI中心。管理者可通过语音交互随时调取视频、获取数据、下达指令、生成报告等,推动城市治理从“辅助智能”迈向“自主智能”。

“快发现、快处置、快筹备正在走向自发现、自处置和自筹备。”贺铮告诉记者,人工智能技术与城市治理深度融合赋予了城市运行管理智能体新的内涵。华为将与武汉一起,携手武汉云、软通智慧、睿呈时代、奥看等生态伙伴,共同推进更多城运智能体的探索实践,进一步推动城市治理向深度智能化迈进,加速打造全国超大型城市智慧治理的新标杆。

责任编辑:崔立勇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