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十五五”:供水行业以数智化开启战略跃升新篇章
2025供水高峰论坛举行
摘要:9月25日,“2025(第十届)供水高峰论坛”在广西南宁正式开幕。论坛主题为“布局重塑未来 数智驱动跃升”,紧扣“布局·重塑·跃升”三大战略坐标,通过主题演讲把脉政策方向、闭门夜话凝聚改革共识、成果发布共享创新实践、展览展示前沿技术应用、行业评选树立标杆典范、参观考察汲取实战经验,全方位激活行业发展新动能。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白雪报道 9月25日,“2025(第十届)供水高峰论坛”在广西南宁举行。论坛主题为“布局重塑未来 数智驱动跃升”,紧扣“布局·重塑·跃升”三大战略坐标,通过主题演讲把脉政策方向、闭门夜话凝聚改革共识、成果发布共享创新实践、展览展示前沿技术应用、行业评选树立标杆典范、参观考察汲取实战经验,全方位激活行业发展新动能。
会议现场
供水安全是重要的民生保障
今年是供水联盟成立的第13个年头。13年前,在中国水网的组织下,在国家发展改革委、清华大学和世界银行的鼎力支持下,5家领跑水务集团共同发起成立了供水服务促进联盟。到现在,联盟成员共有30家,观察员超过70家,汇集成为引领中国供水事业的中坚力量。
今年是供水论坛的第十个年头。10年间,论坛致力于搭建高端战略性的交流、分享平台,合力探讨解决行业关键难点痛点问题,见证了我国供水行业迈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深刻变革的历程。
E20环境平台首席合伙人、研究院院长傅涛表示,“目前我们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化格局深度重构,数字城市、智慧城市、韧性城市、人民城市,多重浪潮叠加,城乡居民对高品质用水的期盼日益迫切,国家水网工程与城市供水运营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正驱动行业智能化转型升级,公共数据要素市场化释放更大的数据价值,水价改革与机制创新成为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这一切既对供水行业提出了系统性升级的时代命题,也为我们开辟了价值跃升的广阔空间。”
南宁建宁水务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首席技术官(兼)/广西绿城水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董事(兼)周柏建表示,供水安全是重要的民生保障,关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大局。本次论坛以“布局重塑未来,数智驱动跃升”为主题,充分体现了水务行业把握时代脉搏、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历经十载耕耘,供水高峰论坛已成为汇聚行业智慧、引领创新发展的重要平台。面对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浪潮,推进智慧水务建设、加快数字化转型,已成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南宁建宁水务集团坚持创新驱动,大力发展智慧水务。用好“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发展,积极拓展“人工智能+”场景应用,构建了集生产调度、管网管理、客户服务于一体的智慧水务平台,显著提升了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和服务效能。坚持项目引领,夯实供水基础设施,全力推进邕江上游二期引水和应急引水工程、五象水厂等重大项目建设,着力构建多水源互联互通、互备互济的城市供水保障体系。坚持开放合作,服务国家战略大局。充分发挥南宁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的区位优势,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探索与东盟国家在水务环保领域的交流合作,努力在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中展现“水务担当”。
“十五五”供水战略升级
“十四五”圆满收官与“十五五”规划启航的历史交汇点上,行业约束性指标考核进入倒计时,未来5年发展路径的顶层设计关乎全行业战略走向。
傅涛认为,“人工智能+”带来深刻的行业和产业重构,必将改变千行百业,尤其改变水务行业。“人工智能+”给供水带来什么变革?一是水厂边端无人化、云边端重构;二是基于管网数字化的人机智能协同调度;三是二次供水单元智能看护;四是智能水表成为智能终端;五是人机协同的客服智能体。
广西绿城水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许雪菁表示,展望“十五五”,应建立水价与能源、原材料成本的动态联动机制,以及标准化的成本监审模板和快速审批通道,缩短调价周期。通过持续深化智慧水务建设,加强物联网设备配备,搭建综合管理平台,并应用AI技术实现供水全流程精准协同与自适应生产,同时强化网络安全,推动企业从“经验管理”向“数据驱动”转型。
中国价格协会能源和供水价格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瑞萍认为,供水行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其价格水平直接影响企业生产成本和居民消费水平的高低。希望与参会的供水行业单位携手,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分享研究经验,以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代治水思路为指引,共同开展供水价格研究,为推动供水行业高质量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陈根发直指国家水网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核心瓶颈:水网——经济优化路径未打通、良性投融资机制尚未形成、外部收益难转化为内部收益,且规划和可研经评方法亟待更新。针对以上问题,他提出以下思考:发展水网经济带,做大水网宏观效益;优先保障投资者参与水网经济运营的权利;优化水价制度,提高内部收益率;全生命周期水价管理,控制投资风险。
E20环境平台执行合伙人、研究院执行院长/湖南大学兼职教授、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客座教授薛涛指出,我国公用服务行业对政府财政的依赖程度依然较高,然而当前地方财政压力不断加大,该模式恐难以持续。与此同时,自来水等传统业务增长空间有限,公用事业领域反垄断监管也在持续强化。在此背景下,供水企业必须积极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其自然垄断溢出效应和专业技术溢出优势,开拓业务延伸的新方向,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德勤政府与基建投融资服务领导合伙人李炜提出,城市供水产业的发展,受各种因素制约,目前进入瓶颈期,产业发展急需找到新的突破口。比如二次供水、直饮水行业、包装水、超纯水。四类供水方式分别代表了消费品、服务、工业技术和城市基建四大市场逻辑。其中,直饮水和超纯水因具备高附加值、技术壁垒或服务粘性,展现出更强的市场发展潜力;而包装水和二次供水虽规模庞大,但面临增长瓶颈或低利润挑战。未来,“水质安全+智能化+绿色可持续” 将成为各细分市场价值提升的核心驱动力。
AI贯通场景与数据激活价值
以人工智能与大模型为代表的技术革命持续渗透供水肌理,智能化进阶路径成为行业核心议题。在公共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驱动下,用户画像精准描摹、管网运行动态解析等核心数据资源,正转化为可交易、可增值的新型战略资产,深刻重塑供水企业的价值坐标与发展动能。
E20环境平台供水研究中心高级行业分析师黄媛媛作了题为“数智变革下,智能水表的冷思考与热机遇”的发言,并进行了《户用智能水表行业研究报告》的发布。她提到,增量需求方面,受房地产下行及地方财政日趋紧张的影响,智能水表的新增空间有限。存量方面,在智慧水务信息化建设、供水精细化治理、水价与旧改政策推动下,改造将会持续。据估计,2024年国内智能水表市场规模约130亿元,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将达250亿元左右。
E20环境平台高级合伙人、博士、教授级高工曹斌表示,当行业从政策和资本驱动向市场和运营驱动转变的时候,提升存量资产的运营效率,重塑运营范式成为题中之义。预测性维护是一种将传统设备运维从“感官判断,经验决策”向“数据判断,知识决策”进行智能化升级的设备维护模式,通过多元数据的综合分析,涵盖数据采集、状态分析、状态预测、故障诊断和维修决策等环节,实现对设备状态的全方位判断。
泉州市自来水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一如认为,智能化升级已从“可选项”变为响应国家政策的“必选动作”,更是破解本土供水难题,保障民生与经济发展的“现实选题”。知识管理是供水企业进化的核心引擎,是对组织中的知识资产进行系统化地创造、捕获、共享和应用的过程。
上海艺迈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王伟指出,高品质供水未来发展将整合已有的信息资源,以物理供水工程为单元,以时空数据为底板、管理模型为核心、工艺结构自控知识为驱动,打造全过程感知、全社会监督、全业务应用、全生命周期管理、全方位展示、全数据支持,并具备对城乡供水保供形势预报、水量和水质异常预警、水源保供形势及水质恶化预演、应急预案的启动和关闭等情况,实现供水水质优质、水量充沛、水压稳定。
上海昊沧系统控制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谭持程指出,智慧化转型作为水司“一把手工程”,常面临六大核心难点:传统观念难转变、不统一;基础设施薄弱、复杂且僵化;预算受限、建设范围有限;企业缺乏数字化专业人才;对新技术革新下的组织再造缺乏思考;缺少科学规划与成熟产品支撑。
南京惠然测控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赣表示,供水行业进入算账时代,计量失准引发数据失真,导致决策失误与资源浪费。南京惠然以技术信仰,锻造精准计量的“标尺”。计量行业关键在于推动行业从“合规性检定” 向 “价值型校准” 的观念转变,未来校准行业趋势是以政策为主导,借助企业力量,打造权威、公正的第三方检测平台。
重庆水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科创信息部副部长张莉介绍,重庆水务集团建设了46座智能供排水厂,打造了智能调度、智能加药、智能巡检、精确曝气等一系列人工智能试点应用,在确保水质稳定达标的基础上,降低生产运营成本。通过OA、ERP等企业内控管理平台,实现100%审批事项线上化。资金拨付、费用报销、物资采购、薪酬发放100%线上支付,实现从物资需求到结算的全链条式闭环管控。
责任编辑: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