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垧地产3万多斤玉米!德惠农业科技观摩会展示“长春模式”硬实力
摘要:金秋九月,吉林省德惠市惠泽合作社的国家级粮油作物单产提升示范田里,一穗穗颗粒饱满的玉米迎来了丰收时刻。25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项目现场观摩培训会在此举行,700余名农民、种粮大户、合作社代表和农技人员齐聚田间,共同见证科技给传统农业带来的崭新变化。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记者 张守营
金秋九月,吉林省德惠市惠泽合作社的国家级粮油作物单产提升示范田里,一穗穗颗粒饱满的玉米迎来了丰收时刻。25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项目现场观摩培训会在此举行,700余名农民、种粮大户、合作社代表和农技人员齐聚田间,共同见证科技给传统农业带来的崭新变化。
“测产结果出来了!”北方种业于建华在现场高声宣布,“美超丰1号玉米品种,实测每公顷(东北人习惯把一公顷叫做一垧)干粮产量达30149斤!”话音刚落,田间响起一片赞叹声。按当前玉米市场价每斤1元计算,这片土地每公顷产值超过3万元。
“长春模式”守护“耕地中的大熊猫”
面对台下经验丰富但平均年龄偏大的农民群体,德惠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李东波的讲解格外“接地气”。
“黑土地是‘耕地中的大熊猫’,‘长春模式’说白了就是把秸秆粉碎混进土里,现在我们要推广的是更深层的深翻技术。”李东波解释道,“一公顷地能产生10吨左右秸秆,全部还田相当于施了73公斤尿素、76公斤过磷酸钙和160公斤硫酸钾。”
这种直观的换算让在场的农民频频点头。德惠市拥有80多万人口和25万公顷耕地,如何让这片黑土地持续高产是当地农业部门一直探索的课题。
水肥一体化:精打细算的“营养餐”
观摩会上,水肥一体化技术成为焦点。田埂上不起眼的滴灌带,能够将每一滴水、每一滴肥精准送到作物根部。
“水肥一体化就像给庄稼吃‘小灶’。”李东波用农民熟悉的语言继续讲解,“要‘前轻、中重、后补’——前期少施肥,中期在大喇叭口到灌浆期重点供肥供水,后期根据情况补充。”
这种精准灌溉技术比传统浸灌可节水40%以上,节肥30%以上,使水肥利用率达到60%-70%,不仅降低成本,还能减少面源污染。
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
惠泽合作社理事长林青松介绍,这片示范基地全程应用了精准播种、科学施肥、绿色防控等多项技术。从春播的农机精准作业,到生长期的专家田间指导,再到如今的丰收,每一步都有科技支撑。
“以前种地靠经验,现在靠数据。”一位参与测产的农户表示,“看到实实在在的产量,我们这些老把式也服气了。”
德惠市农业农村局局长王福涛在致辞中表示,该示范基地是德惠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展示了从优化农业结构到科技创新的不懈努力。
产量对比:差距与潜力
本次测产每公顷30149斤(约15.07吨)的产量,在东北地区处于领先水平。那么,这个产量在全国乃至全球处于什么位置?
从全国来看,2023年我国玉米平均亩产约为800斤,东北地区由于黑土地优势,产量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德惠市的这一数据明显高于平均水平,展现了科技种植的成效。
与国际对比,美国玉米产量竞赛中的最高记录确实令人惊叹——2023年冠军产量折合亩产接近5300斤。但这只是竞赛中的极致产量,不代表普遍水平。当年美国玉米平均亩产约为1458斤,与我国玉米亩产量大致持平。
差距主要体现在技术普及率和生产标准化程度上。美国大规模农场普遍采用精准农业技术,而我国正在通过土地托管、合作社等形式推广先进技术,德惠市的这次观摩会正是这一努力的体现。
“今天不是来看新鲜的,是来取真经的。”主持人道出了观摩会的真正目的——让科技创新变成农民手中的丰收密码,让农业科技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
随着现场培训的结束,农户们纷纷围住专家咨询技术细节。这片黑土地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正在结出丰硕成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责任编辑: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