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灌区:守护“天府粮仓”的水命脉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也是粮食稳产增产的前提和基础。两千多年来,都江堰水利工程引岷江水滋润成都平原,孕育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千里沃野。
如今的都江堰灌区,实际灌溉面积已达1165万亩,覆盖四川8市41个县(市、区),服务人口超过3000万,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灌区,在农业灌溉、工业生产、城乡生活和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守护着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的水命脉。
(都江堰灌区即将迎来丰收。都发中心供图)
都江堰水利工程每年稳定提供的数十亿立方米优质水源,不仅奠定了四川作为全国粮食产量十强省的“天府粮仓”基础,支撑了四川“制造强省”的新型工业化进程,也滋养着成都“公园城市”和四川“千河之省”的优良生态环境,保障着3000万人的生产生活——都江堰水利工程已成为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核?驱动”,被誉为天府之国的生命线。
一体化改革:破解体制难题,释放系统效能
长期以来,都江堰灌区存在“分块而治”“多头管水”的体制弊端。自1978年四川省都江堰管理局成立至2021年,省都管局与灌区各管理处虽同属省水利厅直属,但人财物独立运作,上下级关系演变为“兄弟单位”,导致水资源统一调度、工程统一管理和灌区均衡发展等问题难以理顺。
2021年,四川省水利厅将都江堰灌区定位为全省“存量水生产力载体”,以“一体化”改革为突破口,率先在都江堰灌区实施管理体制改革。当年11月26日,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简称“都发中心”)正式挂牌成立,终结延续40多年的分散管理体制,开启了“统一指挥、一体运行、统分结合、系统高效”的新格局。
如今,在“一体化”改革的推动下,古老的都江堰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朝着“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现代化灌区典范阔步迈进。
智慧赋能:千年古堰的数字蝶变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入,都江堰灌区迎来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版本升级”。都发中心构建智慧水利体系,打造“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实现了对灌区工程和水情的全方位感知。
(都江堰水利工程渠首航拍图。都发中心供图)
在都江堰渠首27.6平方公里范围内建成数字孪生系统,使物理工程与数字模型同步运行,为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撑。2024年7月,岷江出现近十年最大洪峰,鱼嘴断面流量达2030立方米每秒。借助数字孪生系统的洪峰预演,防汛人员提前掌握精确数据并制定“调控内江流量、加大外江排洪”的方案,实现了“先知而后战”,从容应对洪峰。
在都江堰灌区指挥中心,工作人员操控无人机巡查人迹罕至的险工险段,通过变焦镜头和热成像仪,即使在夜间也能实时传回高清影像,大幅提升了巡查效率。
智慧调度系统具备精准预报、全面预警、同步预演等功能,可对枢纽来水进行科学调度,真正做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科技赋能让这座两千多年的古老水利工程由“被动”变“主动”,再次引领水利发展的新思路。
(都江堰灌区指挥中心一角。都发中心供图)
依托智慧水利平台,灌区的水资源调度和工程管理更加高效。例如,灌区的水平双轨移动式智能雷达测流系统等高科技手段,如同给管理者装上了“千里眼”,而扎根?线的巡河人员则成为“移动摄像头”,形成“人力+科技”双线巡检模式,确保庞大水利系统每个环节稳定运行。2023年以来,巡河人员多次发现河道水质异常和违法搭建线索,并联合地方河长办、检察机关迅速处置,拆除违法抬水设施,发出灌区首张公益诉讼风险提示函,有效维护了灌区水生态环境和工程安全。2024年汛期,面对十年来最大洪峰,都发中心组建了一支320人的防汛抗旱青年突击队,涵盖指挥调度、应急巡护、抢险救灾、宣传报道等各方面,与智慧调度系统密切配合,保障了洪峰顺利过境,实现了安全度汛。
扩灌提质:夯实发展基础,惠及更多民生
为充分发挥都江堰水利效益,都发中心持续推进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夯实农业和经济发展基础。近年来,累计投入21亿元资金,用于渠道整治、枢纽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建设。通过四年多的努力,修复加固了500公里骨干输水渠道、13处重要枢纽和31个站点,改善灌溉面积92.9万亩,硬件设施焕然一新。这些工程的实施,不仅提高了灌溉保证率,也提升了防洪减灾能力,为灌区粮食稳产增产和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支撑。
(毗河供水一期工程建设的蒋铜渡槽。都发中心供图)
在巩固现有灌溉面积的同时,都江堰灌区积极实施“东扩南延”战略,将水网延伸到更多干旱缺水地区,近两年新增灌溉面积31.8万亩,主要集中在成都东部新区、资阳、遂宁等川中旱区,昔日“十年九旱”的土地正变为旱涝保收的良田,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创造了条件。例如,成都东部新区通过引都江堰水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昔日的丘陵坡地变成了“米袋子”“菜篮子”基地,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文化传承:千年水脉的时代新篇
都江堰不仅是?项伟大的水利工程,更是中华水文化的瑰宝。“深淘滩、低作堰”“遇弯截角、逢正抽心”的治水哲学和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的生态理念,历经两千多年传承至今。都发中心在推进现代化管理的同时,注重弘扬都江堰水文化,让古老水智慧焕发时代光彩。每年清明举行的放水节和农历六月二十四的李冰诞辰祭祀大典,已成为灌区传统水文化的重要活动,吸引了不少中外嘉宾亲临观摩,成为展示中华文化的亮丽名片。
(都江堰放水节传承水利文化。都发中心供图)
都发中心还搭建了“视界都江堰”新媒体传播矩阵,通过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等平台,全方位、多层次讲述都江堰故事,传播水文化。
通过线上线下同步发力,都江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其承载的中华民族尊重自然、人水和谐的价值理念远播海外。2023年9月,在第18届世界水资源大会都江堰专场活动上,都发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朱泽华以《都江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为题作报告,向全球水利专家阐述了都江堰的生态属性和文化内涵,引起热烈反响。
都江堰这一人类水利遗产,正以开放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
绿色发展:人水和谐的可持续之路
作为世界上仍在使用的最古老水利工程之?,都江堰之所以历久弥新,在于其始终遵循“顺势而为、永续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如今的都江堰灌区,在保障供水的同时,更加注重水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和水生态环境保护。都发中心严格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实行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逐年下降,水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
在生态方面,灌区通过实施水系连通、河道整治和湿地修复等工程,改善了区域水生态环境。每年向重要河流、湖泊生态补水超过14亿立方米,有效维持了河湖基本生态流量,促进了生物多样性。
都江堰灌区还积极服务国家“双碳”战略,探索绿色低碳发展新模式。一方面,通过智慧调度减少水资源浪费和无效损耗,相当于间接减少了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另一方面,依托灌区良好的水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旅游、水文化体验等产业,助力地方经济绿色转型。如今的都江堰灌区,水更清、岸更绿、景更美,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东安湖体育公园生态美景。都发中心供图)
从战国时代的“蜀守冰凿离堆”到新时代的智慧灌区,都江堰跨越两千多年的治水传奇仍在继续书写。面向未来,都发中心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传承并发扬都江堰因势利导、统筹兼顾的治水精髓,统筹水灾害防治、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保护、水文化传承,推动灌区高质量发展,为四川乃至全国的水利现代化树立标杆。都江堰这颗镶嵌在中华大地上的水利明珠,也必将在新时代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彩,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更大力量。(东方网)
声明:本站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页面展示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不提供金融投资服务,所提供的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您浏览本站或通过本站进入第三方网站进行金融投资行为,由此产生的财务损失,本站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同时,如果您在中国发展网上发现归属您的文字、图片等创作作品被我们使用,表示我们在使用时未能联系到您获取授权,请与我们联系。
【本文资讯为广告信息,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