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只是人类认知的“防抖仪”
摘要:AI进化的下一站,是成为人类能力的“放大器”。在摩根士丹利的系统中,AI已能识别高管发言时的微妙停顿——当CEO提及“中国挑战”前出现0.8秒沉默,系统自动调高其焦虑评级。这种对非结构化数据的解析能力,恰是人类的短板。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评论员 张守营
近日,知名投资机构摩根士丹利利用AI技术推出“中国情绪感知指数”,这就好比一台“情绪CT机”,基金经理们再也不用对着海量的企业财报发愁了,它不再依赖西装革履的分析师团队闭门研判,而是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每季度扫描超千家跨国企业高管的公开言论,从“供应链韧性”“市场需求”“政策风险”等关键词的情感倾向中提取温度。
或许这正在重塑全球资本对中国的认知方式。人类认知天然带着滤镜。我们解读信息时,常被自身立场、近期记忆或群体情绪裹挟。当看到中国房地产销售较峰值跌60%,悲观者认定这是系统性崩盘,乐观者却只盯着新能源车的出口增速。这种认知偏差在金融市场上演化为极端波动——散户追涨杀跌,机构跟风抱团,所有人都在情绪的过山车上尖叫,却看不清轨道的真实走向。
而AI最颠覆性的价值,恰是充当了人类认知的“防抖仪”。它没有恐惧与贪婪,不崇拜权威也不盲从潮流,只做最笨也最聪明的事:把碎片化信息装进算法熔炉,炼出客观的温度读数。当传统分析师还在争论中国消费市场是否见底时,AI已从数百份财报中捕捉到高频词变化——企业提及“低价竞争”的频率同比上升47%,谈论“消费升级”的比例下降29%。这些冰冷数字,比任何明星分析师的演讲都更有说服力。
这种认知纠偏正在穿透金融领域。另一家全球知名投资机构——麦肯锡,它的顾问们发现,当Lilli(一个由麦肯锡自主开发的平台,叠加了多种尖端AI技术)把油漆测厚仪案例推荐给制药客户时,人类专家第一反应是“荒谬”;但当跨界方案奏效后,人们才意识到自己早已被行业经验束缚了想象力。AI像一位固执的孩童,不断指着成年人忽视的细节发问:“政策传导不畅是否因为机制设计问题?”这样的“幼稚”问题,恰恰刺破了专业人士的思维盲区。
当然,AI不是全知全能的神。它可能因数据偏差产生误判,可能被对抗性样本欺骗,更无法理解“一带一路”背后的文明对话意义。但它的价值不在于替代人类思考,而在于提供一种“无情绪参照系”——正如体温计不会治病,却能告诉你是否发烧。当摩根士丹利根据情绪指数提出“杠铃策略”(高股息资产+新质生产力),本质是利用AI的冷静视野,帮投资者摆脱非理性恐慌:左手握紧国有银行6%~8%股息率的“压舱石”,右手刺向人形机器人、国产GPU、AI医疗等新锐领域。2024年该策略创下69%收益,证明数据理性终将战胜市场癫狂。
AI进化的下一站,是成为人类能力的“放大器”。在摩根士丹利的系统中,AI已能识别高管发言时的微妙停顿——当CEO提及“中国挑战”前出现0.8秒沉默,系统自动调高其焦虑评级。这种对非结构化数据的解析能力,恰是人类的短板。而麦肯锡顾问用Lilli检索知识时,本质上是在调动公司百年智慧为其所用,个体瞬间获得“千人智慧叠加”的视野。当浙江工厂工人通过AI质检系统将漏检率降至十万分之一,当医生借助医疗大模型诊断罕见病成功率提升40%,普通人正借由算法触摸到超乎自身经验的可能性。
资本世界对此反应敏锐。当AI情绪感知指数中“创新”子项逆势上扬,外资开始重新审视中国——深挖洞储备芯片的华为,默默攀登量子计算的中国科大,还有大模型竞技场中与OpenAI同台竞速的Deep-Seek。170亿美元涌入港股科技ETF的背后,是资本的承认:工程师红利与数据生态才是中国经济真正的“免疫系统”。这种认知转向,恰似当年显微镜发明后人类终于看清细胞战争——技术工具带来的不仅是效率提升,更是世界观革新。
真正的AI革命,或许就发生在人类与机器握手言和的瞬间。当麦肯锡要求顾问“将Lilli视为助手而非裁判”,当摩根士丹利策略师用AI数据辅助而非替代决策,我们终于理解:算法不必完美无缺,人类无需全知全能。两者的结合恰似望远镜与天文学家的关系——镜头拓展视野边界,人脑诠释星辰意义。
最为关键的是,AI让我们更清醒地认识世界,而不是替代我们认识世界。当工具回归工具,思想才能成为思想。这或许是我们与AI相处的最佳姿态:让算法做认知的防抖仪,人类当信念的定盘星。
责任编辑:宋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