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经 正文

共建中巴经济走廊:同一条“路”,同一个梦想

2021-04-08 09:34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中巴经济走廊

摘要:PKM项目是中巴经济走廊最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南起巴基斯坦信德省苏库尔,北至旁遮普省经济中心城市木尔坦,全长392公里,设计时速120公里,是巴基斯坦首条具有智能交通功能的双向6车道高速公路。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 公欣

建设一条从北部重镇白沙瓦到南部卡拉奇的高速公路,一直是巴基斯坦人民的梦想。

2015年12月,中国建筑成功签约巴基斯坦PKM高速公路(白沙瓦至卡拉奇高速公路)项目(苏库尔-木尔坦段)(简称PKM项目)。2020年12月16日,项目正式移交通车,实现完美履约。近日,中国建筑海外部总经理高波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项目极大改善了巴基斯坦交通状况,有助于打通巴基斯坦中部南北交通大动脉,直接带动沿线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造福巴基斯坦人民。

联通民心的友谊之路

中国经济导报:参建中巴经济走廊期间,取得了哪些具体项目进展和落地成果?项目建成投用对改善当地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有何成效?可否举例说明?

高波:中国建筑于1984年进入巴基斯坦市场,先后承建了伊斯兰堡真纳体育场、卡拉奇污水处理厂、伊斯兰堡人马座大酒店、拉合尔软件科技园、伊斯兰堡新国际机场航站楼等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提升了当地城市品质,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受到了中巴两国政府和社会民众的关注和支持,让中国建筑得到了当地业主和社会各方的广泛认可,也为中国建筑在巴基斯坦树立了良好信誉和口碑。

 PKM项目萨特莱杰河大桥。中国建筑/供图

PKM项目萨特莱杰河大桥。中国建筑/供图

得益于中国建筑在巴基斯坦市场十年如一日的深耕经营。PKM项目是中巴经济走廊最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南起巴基斯坦信德省苏库尔,北至旁遮普省经济中心城市木尔坦,全长392公里,设计时速120公里,是巴基斯坦首条具有智能交通功能的双向6车道高速公路。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打通助力发展的民生之路。PKM项目连接的木尔坦和苏库尔是巴基斯坦重要城市。木尔坦是芒果、椰枣等经济作物主产区,苏库尔则是重要交通枢纽。项目建成后,两地通车时间从11个小时缩短至4小时以内,有力提升了沿线经济活跃度,加速推动巴基斯坦社会经济发展。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中国建筑始终秉持本土化运营理念,优先选择当地合作伙伴,优先采购当地设备、材料和服务,最大程度带动当地建筑产业发展。其中,项目进场设备4457台套,当地采购率达60%;项目建设需用的钢材、水泥、土方、碎石、柴油等建筑材料均在当地直接采买;项目还与当地合作开发取土场、采石场,直接带动了沿线地区的石料开采、建筑材料、设备租赁等周边产业发展,惠及当地企业逾千家。

二是打造百年工程的科技之路。PKM项目是巴基斯坦设计等级最高、唯一全线绿化、拥有百年一遇抗洪等级的高标准高速公路。依托质量保证(QA)和质量管理(QC)体系,项目建立包含设计和建造的多层级、全方位的质量控制网,用创新和匠心打造一条巴基斯坦最先进的智能高速公路。为适应当地高温重载环境,项目采用路面沥青混合料80摄氏度高温环境下抗车辙技术新标准,成熟应用SBS改性沥青技术,保证路面成型质量。建设过程中,项目团队使用无人机航拍测量技术,精准获取公路全线数据,并应用弯沉检测技术控制路基路面质量,均为巴基斯坦首例。此外,还通过水文物理模型优化跨河大桥设计方案,并成功攻克小角度斜交桥架设等难题。项目团队还完善了巴基斯坦智能交通系统标准,全线收费系统、信号管理等功能全部实现电子化、自动化,沿线全程铺设的光缆能够将全路段监控视频等信息实时传输到控制中心,以便全面掌握交通状况,保障交通安全。

三是塑造民心相通的友谊之路。PKM项目建设时期,中国建筑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坚持优先雇佣当地人员,聘用管理人员、设备操作手、当地劳工达2.89余万人,为巴基斯坦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为帮助当地培养业务能力过硬的技术工人,项目专门邀请卡拉奇职业培训机构为当地员工提供规范化培训。同时,项目秉承“同一条路、同一个家”理念,在两国传统节日期间,组织中巴员工及家属的联谊活动,通过互赠礼物、体验中巴习俗、开展体育比赛等多种方式拉近心与心的距离,共建中巴员工“大家庭”,以道路联通促民心相通。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助力提升项目沿线民生福祉,为周边村落修缮学校,修筑便民道路800公里、桥梁15座、水井50眼、水渠200余条;修建函道管涵920道,总长超4万米,保护当地生态,保障动物迁徙;组织医疗队,为乡村1000多人次提供义诊服务。中国建筑还活跃在当地抢险救灾的第一线,积极参与各类事故现场救援。

承载抗疫希望

中国经济导报: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贵公司在具体防疫和保障项目顺利实施过程中做出了哪些努力?

高波: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PKM项目正值试运营阶段。作为巴基斯坦中部交通大动脉,PKM高速公路上每一车生活物资和防疫物资背后都寄托着成百上千个巴基斯坦家庭的希望。为有效应对疫情,项目按照当地防疫要求,明确防控责任到岗到人,严格做好日常消杀防护,坚持不懈抓好防控措施,阻断病毒传播途径,筑牢防控安全屏障,坚决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面对疫情,项目团队克服人员、后勤保障等方面困难,全天候坚守现场,保障项目运行期间各项工作顺畅,确保项目无一名员工感染,交通无一天中断,经受住了疫情考验,让PKM不仅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交通大动脉,也成为疫情中的“生命救援大动脉”。

在做好自身疫情防控和运营工作的同时,中国建筑高度重视属地员工安全健康,为他们提供生活和防疫物资,向员工家属分享个人防护经验。开斋节前夕,公司专程走访了巴基斯坦籍困难员工的家庭,带去各类支持帮助,送上关怀和温暖,用心用情让中巴员工“大家庭”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高质量共筑中巴梦想

中国经济导报:目前,由于疫情等因素叠加,国际外部环境发生很大变化,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国际形势越来越复杂。您认为作为中国企业,未来应如何应对“一带一路”包括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可能面临的不可预期的外部环境变化?

高波: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中国建筑将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保持战略定力,把握发展规律,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国际化视野,积极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一是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高质量是绘制“一带一路”“工笔画”的必然要求。要通过主动服务和精准对接沿线国家发展规划,积极参与普惠民生、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大项目,提升企业价值创造力,助力沿线国家在参与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同时,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树立底线思维,强化风险研判,全面科学提升风险抵御能力,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和颠覆性风险。二是坚定不移推动创新发展。创新发展是“一带一路”行稳致远的第一动力。要坚持以新发展理念谋划未来,积极推动投建营一体化、投融资业务,着力实现海外业务模式升级,全面提高企业资源配置效率和价值创造能力,为东道国提供更高水平的服务和产品。同时,要加快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将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融入海外业务,加大智慧工地、智慧城市等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创新赋能可持续发展,为当地产业升级、社会经济建设提供更大助力。三是坚定不移实现互利共赢。互利共赢是“一带一路”走深走实的根本遵循。要积极同当地及第三国企业开展合作,共筑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价值链,充分实现优势互补,助力东道国经济大循环,实现利益相关方在合作中互利、在发展中共赢。同时,将一如既往地与东道国团结应对各种挑战,主动践行社会责任,坚持本土化经营,优先选择当地合作伙伴,优先采购当地产品与服务,优先雇佣当地人员,持续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融入社区发展建设,促进当地经济复苏,通过项目实施普惠更多社会群体,让民众在企业发展中拥有更多幸福感和获得感。

中国经济导报:未来在中巴经济走廊具体项目推进和布局海外相关业务方面有哪些规划和预期?

高波:中国建筑是我国最早“走出去”的企业之一,累计在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承建工程7000多项,业务布局涵盖投资开发、工程建设、勘察设计、新业务(绿色建造、节能环保、电子商务)等板块,在海外拥有近万名管理及工程技术人员。

PKM项目收费站。中国建筑/供图

PKM项目收费站。中国建筑/供图

2013年以来,中国建筑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发挥品牌优势和全产业链优势,坚持融入当地、服务当地,助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中国建筑积极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始终坚持市场化经营,主动履行社会责任,追求在当地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建筑积极推动本土化运营,优先采购东道国产品和服务,优先雇佣当地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工人,带动当地产业发展。目前,中国建筑平均属地化采购率达到80%,在部分国家接近100%;属地化员工占比平均达到75%,在少数国家超过95%。

中国建筑将继续发挥品牌优势和全产业链优势,坚定不移推进国际化经营,推动海外业务高质量发展,抓实做好三个“致力于”,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贡献更大力量。一是致力于推进落实“一带一路”重大项目。公司将进一步整合优质资源,重点推进好、建设好、运营好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求、普惠当地社会民生的重大工程,努力打造更多“一带一路”可视化成果。二是致力于推动海外业务转型升级。公司将继续发挥全业务领域、全产业链优势,将投建营一体化作为补强产业短板、拓展市场空间、增强竞争优势和品牌影响力的重要手段,带动业务多元化发展,为所在国的城镇化、工业化建设发展提供更优秀的解决方案和产品服务。三是致力于扩大利益相关方合作共赢。进一步扩大合作领域和合作范围,在产业链上下游之间、跨行业间寻求合作突破,构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合体。特别是要以重大项目为契机,与发达国家企业在第三方市场实现更高效的资金、技术等资源配置,在更深层次、更高水平、更多领域开展国际合作,为东道国带去实实在在的发展助力,实现利益相关方合作共赢。

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后,国务院及有关部委陆续组织复制有关改革创新经验,其中,上海浦东新区300多项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已在全国或有关地区复制推广。

责任编辑:李振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