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政经 正文

充分发挥中国大市场优势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系列评论之二

2025-10-30 23:53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扩大内需

摘要:扩大内需,需破除三大核心障碍:一是破除居民消费能力与意愿的障碍,二是破除供给侧适配性障碍,三是破除市场循环与流通障碍。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评论员  |  王晓涛

今天,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优势之一,“十五五”即将开启,未来如何将这一优势进一步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效能,是我们必须面对并回答的问题。

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至关重要。大国经济多以内循环主导,扩大内需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全球化近年来遭遇逆流,扩大内需是应对外部风险的关键举措;在新需求与新供给的相互影响促进中,扩大内需有助于推动供需升级和激活创新动能;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扩大内需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扩大内需,需破除三大核心障碍:一是破除居民消费能力与意愿的障碍,二是破除供给侧适配性障碍,三是破除市场循环与流通障碍。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3.5%,比上年全年提升9.0个百分点,继续发挥经济增长主引擎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未来在“十五五”时期,居民消费率明显提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根据公开数据,与国际相比,我国居民消费率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在中共中央10月24日上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郑栅洁在介绍“十五五”时期国内市场时指出,抓好贯彻落实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要把握好“拓展增量、提升效益、畅通循环”这三个关键。

——拓展增量。我国扩大内需既有空间,又有潜力。为此,要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扩大服务消费,推动商品消费扩容升级;保持投资合理增长,高质量推进“两重”项目建设,实施一批重大标志性工程,完善民营企业参与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等举措。

比如,在消费端,通过补助特困人群、助力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夯实消费能力;借节假日与以旧换新政策推动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升级;扩大养老托育等服务消费并挖掘智能家电、可穿戴设备等新兴消费热点。在投资端,以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两重”项目建设;加力扩围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与以旧换新政策,优化补贴激发消费活力;加大医疗、养老投资补民生短板,带动产业发展。

——提升效益。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年度规模已达到50万亿元,但惠民生、补短板、育动能等任务还很重,必须把“钱”特别是政府资金更好地用在发展紧要处,花在群众生活上。为此,要优化政府投资结构,提高民生类政府投资比重,统筹用好各类政府投资,加强政府投资全过程管理等举措,更好地发挥政府投资的撬动作用,不断增进投资的综合效益。

比如,聚焦数字基建、国家重大战略与重点领域安全建设,推进城市更新、危旧房改造,补齐教育医疗养老短板;合理优化结构,依经济社会需求与市场变化,加大高新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减少产能过剩行业投资;健全评估、监管、考核机制,强化项目全流程管理。

——畅通循环。有了全国统一大市场,才能畅通大循环。我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事项已从过去的328项减到目前的106项,4200多件阻碍要素流动的政策举措得到清理,但还有不少堵点和卡点。为此,要统一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规范地方政府经济促进行为,统一市场监管执法,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等举措。

比如,加强供需协同,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扩大内需,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深化改革提效、增加高质量供给,形成需求引领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动态平衡;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建立统一流通标准体系,优化物流体系降成本、提高商品要素流通效率,同时引导企业提品质、强自律,避免低价无序竞争。

总之,坚持扩大内需必须把握好上述三个关键要点,惟有这样,才能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更好地发挥政府投资的撬动作用,充分释放我国超大规模市场红利,把中国大市场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责任编辑:宋璟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