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 正文

湖北阳新党建引领聚合力 绘就社区治理新图景

2025-08-21 16:15 中国发展网
湖北阳新

摘要:率洲管理区金泉社区则组建党员先锋队,划分8个“党员责任区”,老党员童太生为支持社区环境整治,主动拆除经营多年的小菜园,带动邻居共同参与清洁行动。

中国发展网讯  清晨的阳光洒满湖北省阳新县的大街小巷,半壁山管理区的老党员李大爷细心擦拭着门楣上的“党员示范户”门牌,李子园社区的年轻干部邓婷骑着电动车开始了每周一次的空巢老人探访,兴国镇熊家垴商圈的外卖骑手们在新就业群体服务中心补充能量……这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勾勒出阳新县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鲜活图景。近年来,阳新县各社区以党建为核心引擎,通过亮身份、强本领、优服务、聚合力,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走出了一条具有阳新特色的社区治理新路径。

党旗领航聚民心,党员示范作标杆

在阳新县的各个社区,鲜红的党旗始终在治理一线高高飘扬。半壁山管理区创新推行“挂牌亮身份”机制,为党员示范户悬挂统一门牌,明确“三个必须”要求:必须在显著位置挂牌、必须公示服务承诺、必须接受群众监督。“这牌一挂,做的每一件事都得对得起‘党员’二字。”80岁的老党员胡国清家挂牌后,带着“责任清单”走访周边居民,将污水沟整治建议细化为“预埋管道+新增车位”方案,用实际行动诠释党员担当。管理区同步建立“群众按牌点单、社区按单督效”机制,每月公示党员履职清单,每季度评选“星级示范户”,让党员先进性从“抽象概念”变为“具体实践”。

率洲管理区金泉社区则组建党员先锋队,划分8个“党员责任区”,老党员童太生为支持社区环境整治,主动拆除经营多年的小菜园,带动邻居共同参与清洁行动。社区通过“主题党日+环境整治”“红黑榜评比”等载体,形成“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动”的良好氛围。

党员示范引领激发了群众参与热情。半壁山社区群众主动参与环境整治、矛盾调解的比例从18%跃升至72%;金泉社区通过“湾组夜话会”收集居民建议43条,办结率达89%;林峰社区居民自发组建7支志愿服务队,开展活动960余场次。

从“要我参与”到“我要参与”,通过党员示范作标杆,阳新县社区治理的群众基础不断夯实。

实战练兵强本领,干部成长提效能

“让青年干部在为民服务中壮筋骨、长才干”,这是阳新县提升社区治理能力的重要抓手。半壁山管理区深入推进“干部素质提升年”行动,将群众急难愁盼作为“练兵场”,让干部在实战中锤炼硬本领。上赛湖社区青年干部接到智力障碍居民王某的就医求助后,迅速联动综治办、卫生院组建帮扶小组,全程协助挂号、检查、送返,完成暖心“闭环服务”。“通过实战培训,我们学会了拆解问题、分工协作。”参与帮扶的干部吴国红深有感触。

在祝梅社区,青年干部化身“移动代办员”,带着设备上门为老年人办理养老保险认证,用方言讲解流程,手把手教操作。“以前觉得和老人沟通‘大声说’就行,现在才明白‘慢慢说、笑着说’才是真本事。”青年干部阚远炽在服务中领悟到为民之道。社区还根据需求开展防电诈、婴幼儿护理、电商入门等公益培训,让干部在精准服务中增长才干。

同时,阳新县还注重将实战经验转化为制度成果。半壁山管理区建立“特殊群体需求台账”和多部门联动机制,开设“民生课堂”邀请老干部传授经验;祝梅社区通过“青年干部夜谈会”复盘服务效果;上赛湖社区推行“服务日志”制度促进互学互鉴。一系列举措让干部成长有方向、服务有底气,为社区治理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民生服务暖人心,细微之处见真情

“群众盼的,就是我们要干的。”阳新县社区始终把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用贴心服务绘就幸福画卷。半壁山管理区聚焦“民生清单”,将学校门口300米道路拓宽1米,修复破损路面,解决家长接送孩子的安全隐患;针对暑期学生“看护难”,联合高校志愿者开设“爱心托管班”,为60余名儿童提供作业辅导、趣味课程和安全培训;在五爪咀湿地公园新建公厕,执行“一客一清洁、每日全消毒”标准,解决游客“如厕难”问题。

同时,兴国镇各社区则精准对接“一老一小一特”需求。李子园社区创新“六帮”工作法,“帮办”机制联动资源解决下水道堵塞等民生难题;“帮困”行动建立动态信息库,设立“零工驿站”和心理工作室;“帮和”调解队化解邻里纠纷100余起,满意率98%;“帮医”服务构建15分钟健康圈,每周四安排医生进小区;“帮学”课堂开设国学堂和老年党校;“帮乐”活动举办文艺演出、趣味运动会,让社区充满欢声笑语。

三眼井社区推行“五进五出”模式,通过网格收集需求416条,建立问题清单快速响应机制。针对富川街道路升级引发的矛盾,社区组织“三方联动”调解队,及时解决封路、污染等诉求12条;开设寒假“爱心托管班”,联合医疗机构开展、健康讲座等活动11场次,让居民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

从道路拓宽、公厕建设到托管服务、健康关怀,阳新县社区以“小切口”做好民生“大文章”,让“民生清单”变成群众的“幸福账单”。

多元共治破壁垒,协同联动促和谐

阳新县积极探索多元共治模式,打破治理壁垒,形成强大合力。兴国镇熊家垴社区在核心商圈建立党支部,将社区、业委会和物业拧成“一股绳”,打造240平方米的新就业群体服务中心,解决外卖骑手“休息难、如厕难、充电难”等问题。商圈党支部联合13家“友好商户”投身公益,40多名快递员、外卖员加入“彩虹”志愿服务队,参与治安巡逻、助老助残,实现从“被服务者”到“服务者”的转变。在老旧小区改造中,社区牵头协调物业和业委会,采取“错峰共享车位+见缝插针增活动区”方案,使停车纠纷下降80%。

儒学垴社区以停车费管理为突破口激活老旧小区治理。电力小区在社区引导下成立业委会,通过居民议事会制定《停车管理办法》,将停车费“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经贸小区开放车位计时收费,收入用于改造“睦邻花园”、增设健身器材,形成良性循环。同时,社区设立“红色微基金”支持“红管家”志愿服务队,挖掘水电工、医生等能人资源,织密邻里互助网。

从商圈共治到小区自治,从品牌融合到服务创新,阳新县社区治理的内涵不断丰富,“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深入人心。

如今的阳新县,党员示范户门牌与党徽交相辉映,社区干部的脚步走遍街巷,群众的笑脸绽放在广场庭院。从半壁山的“挂牌亮身份”到李子园的“六帮工作法”,从熊家垴的“三方联动”到林峰社区的“院落党建”,阳新县以党建为引领,走出了一条党群同心、共建共享的社区治理之路。

未来,阳新县将以党建引领为社区治理的“定盘星”,干部队伍为服务群众的“主力军”,群众参与为治理有效的“活水源”,民生改善为检验成效的“试金石”,不断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机制创新,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为基层治理现代化贡献更多“阳新经验”。(胡玉林  吴平洋)

责任编辑:宋璟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