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导报现场 正文

南沙加速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

2021-04-09 14:52 中国发展网
大湾区

摘要:在强化人才引进力度,对高层次人才落户给予最高1000万元安家补贴,对境内外(含港澳)高端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团队给予最高2000万元资助,为区内科研院所和“四上”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人才子女提供优质教育服务,给予一定数量的广州市人才绿卡申请资格,在不改变原籍和身份的基础上享受市民待遇,形成高端人才虹吸效应,为科技创新驱动提供智力支撑。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皮泽红报道  大湾区科学论坛永久会址落户,一城(南沙科学城)、一岛(国际金融岛)、一论坛(大湾区科学论坛)、一“特区”(国际化人才特区)的科创格局初步形成,广州南沙正在悄然点亮“湾区创新灯塔”。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大湾区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核心支撑,将助力大湾区承担更多国家重大科技任务,集聚国内外创新资源,汇聚世界一流科学家,突破一批重大科学难题和前沿科技瓶颈。

打造百年科学城,南沙乘势而上。4月8日,南沙区召开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动员大会,号召全区起而行之、接续奋斗,奋力把南沙科学城打造成为原始创新重要策源地,将南沙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奋力谱写南沙改革开放发展新篇章。

会议全面落实省、市科技创新工作部署,对南沙区科技创新工作和南沙科学城建设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推进。市委常委、南沙区委书记卢一先,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南海生态环境工程创新研究院院长、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主任张偲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科学院创院院士、中山大学陈新滋教授,省科技厅二级巡视员何棣华同志,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弓鸿午同志出席并讲话。南沙区委副书记、区长董可主持会议。南沙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谢明通报了南沙科技创新进展情况。南沙科技局就《支持南沙科学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若干政策措施》(“科创16条”)做了政策亮点解读。

原始创新:南沙科学城已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

年初,广州市委全会提出建设百年科学城的目标。由广州市和中国科学院共同谋划、共同建设的南沙科学城成为热议焦点。

记者从动员大会获悉,近年来南沙深耕科学发现,注入原始创新“源头活水”,“1+1+3+N”科创平台体系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其中规划面积99平方公里的南沙科学城已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明珠科学园启动区5个项目已于2020年11月全面开工,预计到今年底,国科大广州学院部分多层建筑和力学所广天院总装总测实验室将实现封顶,到2023年底整个启动区基本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动态宽域高超声速风洞、极端海洋动态过程多尺度自主观测科考设施3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资金、用地、立项申报等前期工作已落实,预研项目已于2020年8月底开工,预计今年上半年完成软基处理、基坑施工等。

科创平台加速建设,高端人才团队加速集聚。2018年11月,南沙区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广州市人民政府携手共建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集聚海洋战略科技力量,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协作,着力打造国家海洋科学核心研究基地与关键技术平台。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主任张偲介绍目前实验室已汇聚包括17个院士团队的47个海洋领域高层次科研队伍,全职或双聘科研人员超过1000人,香港、深圳2个高水平实验室分部汇聚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资源,推动海洋科技力量实质性合作。

张偲表示,未来实验室将积极推进冷泉生态系统大科学装置、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等大型科技支撑平台的建设工作,并积极推动国家大科学装置群建设,谋划未来大科学装置集群,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

去年以来,南沙区按照“深地、深海、深空”的定位,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系统布局建设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智能化动态宽域高超声速风洞、极端海洋动态过程多尺度自主观测科考设施3个大科学装置,实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发展,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为南沙科学城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提供核心支撑。如何在“十四局”开局阶段谋划百年科学城的工作成为当前南沙的工作重点。

卢一先表示,南沙将进一步强化创新在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质量推进南沙科学城建设,努力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科技自立自强中体现南沙担当,在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上展现更大作为,在推进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引领带动大湾区创新发展上做出南沙贡献。

卢一先要求,要遵循“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生态优化”全链条创新发展路径,坚持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融合发展、协同发力,强化系统谋划、重点攻关,积极构建形成创新资源集聚、创新主体活跃、创新机制高效的良好生态。一要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完善提升“1+1+3+N”科创平台体系。高标准建设明珠科学园、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建设设施先进、学科交叉的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二要坚持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大力发展人工智能、生物技术、航空航天、智能网联汽车、第三代半导体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三要强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深化全省科技服务体系试点,完善科技创新孵化育成体系,打造华南科技成果转化高地。四要创建国际化人才特区,完善人才综合服务体系,强化人才“第一资源”优势。五要着力优化创新生态环境,不断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完善“创、投、贷、融”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推动科技和金融融合发展,营造最有利于创新的发展环境。

最强引擎:担当广州科技创新主力军

南沙着力技术发明,增强科技攻关,正引领产业发展,打造动能转换“最强引擎”。在全省紧急征集新冠病毒感染防治技术和产品后补助名单中,南沙区共5个防治技术和产品入选,总量全市第一(全市共17个)。2020年南沙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94家,同比增长53.1%;有效期内高企累计682家,同比增长16.2%,其中入选广州“未来独角兽”创新企业3家、“高精尖”企业4家。南沙新兴产业集群快速发展,集聚300多家人工智能企业和210多家生命健康企业,落户了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产业基地、中科空天飞行科技产业化基地、吉利航天时空探索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龙头项目。

何棣华表示,动员会开得及时,充分彰显了南沙参与和推动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的决心和信心。省科技厅将一如既往支持广州市和南沙区科技创新工作,全力做好协调、服务和保障,齐心协力支持南沙科学城纳入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与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同等力度支持南沙科学城建设。积极推动国家和省重点科技计划项目在南沙实施;支持将更多优质科技创新资源布局在南沙,支持办好亚洲科学理事会和大湾区科学论坛。优先在南沙布局建设更多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引入更多领域领先的优质项目和人才团队,持续扩大南沙科学城的高端资源集聚效应;大力支持和推动南沙建设国际化人才特区,鼓励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充分发挥国家级新区、自贸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多重国家战略叠加的优势,加强政策的示范、试验,建立健全高效、协同的国际化人才服务管理体制,吸引更多高水平、国际化的人才团队在南沙创新创业。

弓鸿午表示,南沙区作为广州市经济增速最快的行政区和唯一的城市副中心,一贯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以改革促创新,以创新促发展。市科技局将在深化“放管服”改革、成果转移转化试点、重点科研项目“揭榜挂帅”,科技激励评价机制建设、湾区科技创新规则对接、创新资源共享等机制创新层面给予南沙更大的政策支持和发展空间。还将建立市区联动、统筹推进、狠抓重点的工作机制,引入更多诸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大院大所大平台、新型研发机构、龙头企业等高端优质创新资源落户南沙。

作为南沙本土企业,广东医谷深切感受到南沙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高度重视。广东医谷产业园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谢嘉生介绍,目前园区已经集聚生物医药企业200余家,其中,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1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0家。下一步广东医谷将继续发挥国家级孵化器的引领作用,完善4+1服务平台体系,用心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继续大力引进优质的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项目集聚南沙。

广东晶科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肖国伟表示,晶科电子在海外市场从去年四季度开始获得全面的恢复,目前为止,公司的订单已经排到了今年的三季度。晶科电子的发展也充分体现了粤港澳大湾区在高端制造产业链配套上具有完整的优势。

晶科电子充分发挥了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科研机构,密切科研合作的优势,与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共同先后承担多项重大科技项目,通过自主创新协同发展保持提升公司的研发能力,可以说晶科电子的发展是融合了粤港台,特别是大湾区两岸三地携同创新发展的典型案例。

创新的种子正在生根发芽。如今,南沙孵化育成体系日趋完善,广东医谷获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优创社区获省级众创空间认定,实现了南沙国家级孵化器和省级众创空间零的突破,累计建成11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和6家众创空间。累计建成各类创新平台335个,是2015年的3.4倍。集聚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3家,占全市1/5。

生态优化:南沙出台“科创16条”厚植创新土壤

创新的种子茁壮成长需要推动生态优化,不断厚植创新创业“天然土壤”。今天的动员会,南沙区科技局重磅发布了《支持南沙科学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科创16条”)。

“科创16条”,聚焦“五力”,打造“五地”,按照“系统性、针对性、先进性、协调性”的原则,立足强化政策导向、优化政策实施效果的角度进行编制,为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贡献科技力量。

记者梳理发现,“科创16条”提出支持南沙科学城和明珠科学园建设,集中布局和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动一批符合本区产业发展研究方向且具有重大科技创新支撑作用的科研平台落地,给予每个平台最高2亿元的资金支持,对经国家、省、市立项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按市扶持标准给予1:1配套资金支持。

在强化人才引进力度,对高层次人才落户给予最高1000万元安家补贴,对境内外(含港澳)高端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团队给予最高2000万元资助,为区内科研院所和“四上”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人才子女提供优质教育服务,给予一定数量的广州市人才绿卡申请资格,在不改变原籍和身份的基础上享受市民待遇,形成高端人才虹吸效应,为科技创新驱动提供智力支撑。

作为与南沙科技创新同呼吸共发展的一份子,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大学教授陈新滋同样对南沙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大为赞赏。“今年是中山大学南沙研究院在南沙落户深耕的第九个年头,我带领的有机氟功能材料研发团队于2016年入选珠江人才计划进驻南沙。近五年来我有幸见证了南沙区的飞速发展,我非常喜欢南沙这个地方,我的团队开展的有机氟功能材料项目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陈新滋表示,未来中大南沙研究院也将依靠中大医学学科资源和临床医疗资源,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以期为南沙做出更大的贡献,与南沙共同发展。

地处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的南沙,正利用其地缘优势加速推动粤港澳联合创新。“位于南沙的港科大(广州)校园基础设施建设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进行,另一方面,香港科大(广州)的各项筹备工作进展顺利。”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候任副校长吴景深教授介绍,目前港科大(广州)二百六十余名双导师的研究生已经在读,新一届的研究生招生工作已接近尾声,吸引了大批优秀的博士毕业生投档来南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未来将把学校办成为“南沙科学城”的“国际人才高地”,成为大湾区的国际先进技术的源头。

谢明认为,动员大会的召开是南沙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谋篇布局的重要一环。“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是大湾区赋予南沙的使命,广州将南沙科学城作为广州科技创新轴的极点,南沙科学城的建设与南沙科技创新的发展将对广州与大湾区的创新格局发挥重要作用。南沙必须敢于担当,以原始创新策源能力提升引领高质量发展,为此南沙也提出打造湾区创新灯塔的愿景。”

中科院与广州合作建设的南沙科学城,其目标正是要成为国际一流科学城,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要节点、原始创新重要策源地。“我们将充分发挥创新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作用、引领作用,坚持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融合发展,协同发力。随着原始创新的基因注入南沙,南沙的航天产业、海洋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加速集聚。”谢明表示。 

责任编辑:李振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