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推动馆城融合 打造全域活态博物馆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付朝欢
目前,北京市有备案博物馆和类博物馆近300家;朝阳区拥有90家博物馆,数量居全市首位……这是记者日前从朝阳区博物馆之城建设大会暨北京博物馆季文创月启动仪式上了解到的一组数据。
今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北京市在去年博物馆月活动的基础上,升级启动首届博物馆季活动,将城市空间化为博物馆展厅,用文创作品呈现文化魅力。博物馆季活动将持续至10月8日,每月一个主题,7月为文创月。
馆与城的双向奔赴
北京有着3000余年建城史、870年建都史,文脉绵长。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产物,北京博物馆门类丰富、特色鲜明,目前已形成全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博物馆集群。
根据《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2023-2035)》,北京市将打造包括2条空间轴线(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4大政策分区(核心区、示范区、创新区和协调区)和众多城市重点文博区在内的“两轴四区多点”博物馆之城空间结构。
上述规划提出:到2025年,北京市博物馆总数量超过260座;到2030年,北京市博物馆总数量超过360座;到2035年,全域活态博物馆基本形成,各类博物馆(包括类博物馆文化空间)总数量超过460座。
不论是故宫博物院之于北京,还是大英博物馆之于伦敦、大都会博物馆之于纽约,博物馆建筑既是地标,也是符号。国际博物馆协会亚太地区联盟主席、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安来顺说,“博物馆建筑与城市建立空间和视觉的联系,构建起可观察、可理解的城市历史文化位置。这些建筑与城市融为一体,同时又营造出城市的无形结构,成为这座城市文脉的象征。”
在安来顺看来,新颖的博物馆,不仅深深根植于其所在的空间背景,更为一座城市增添独特魅力,激发新的文化创造实践。“许多创意性博物馆的使命,早已超越保护和展示城市历史的传统模式,而是转向更积极地参与城市的社会、文化乃至经济活动。”
“如今,‘馆’与‘城’的关系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和开放,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愈加凸显;特别是那些富有创新理念的博物馆已经并将持续给历史悠久的城市增添独特的魅力,而这些新的魅力往往是多方面且可持续的。”安来顺认为,这一趋势,将对所在地城市规划、文化政策及博物馆建设与运行产生深远影响。
朝阳区的创新探索
《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2023-2035)》提出,支持朝阳区等建设博物馆之城示范区。
“朝阳的博物馆从来不止于‘收藏’,更承载着多元文化交融共生的独特气质。”朝阳区区委书记吴小杰表示,对朝阳区而言,建设博物馆之城,既是守护文化根脉的责任,更是激发城市活力的契机。
近年来,朝阳区积极构建“一核四区”(国际文博核心区,时尚消费文博区、传统民俗文博区、工业遗存文博区、多元行业文博区)文博空间布局和“备案博物馆-类博物馆-文博空间”三级博物馆体系,为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注入了强劲的创新动能和国际化亮点。
数据显示,朝阳区博物馆总数达到90家,数量居全市首位;平均每10万人拥有博物馆2.6座,高于北京“十四五”时期“每10万人拥有1.2家博物馆”的预期性目标;2024年接待观众超2400万人次,本地居民人均参观2.2次;超60%的博物馆参与国际交流。
吴小杰透露,“十四五”末,朝阳区“百馆之城”建设也将圆满收官。
朝阳区在建设博物馆之城示范区过程中,有很多领先全市的创新探索令人印象深刻。
比如,率先大力扶持非国有博物馆发展。累计投入3000万元专项基金,非国有博物馆数量较2020年翻番,占比达51%,社会力量参与度持续增强。再比如,率先挂牌全市首家类博物馆,并将39个文博空间纳入管理序列。
此外,朝阳区在活化利用工业遗存、推动博物馆进商圈等方面的实践,同样值得关注。
空间活化利用创新推进。通过改造工业遗产成功打造懋隆艺术馆、遇见博物馆(798馆)等特色集群,实现空间重塑并激活文化消费。
创新“博物馆+”模式。推动资源与商业空间结合,超90%的博物馆开展夜间开放、商圈巡展等新型服务,70%以上开发文创产品,馆均品类超30种。
博物馆的时代表达
近年来,“博物馆热”持续升温,去博物馆看展日益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越来越多人走进博物馆,在青铜器的斑驳纹路中,触摸华夏文明的古老心跳;在数字展陈的光影交错中,感受传统文化的新生律动……
“十四五”期间,北京市有不少新落成开放的博物馆。比如,位于通州区的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位于朝阳区的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我们会结合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推出一系列主题活动,去构建有温度的时间秩序。”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党委书记、馆长王晨阳说。
为了更好满足人们旺盛的文化需求,像这样的实践还有很多。有的博物馆将市集、演艺、非遗展示等融入运营;有的博物馆延长开放时间,有的则开设夜场、推出夜游活动;还有的结合研学、科普,推动博物馆资源进景区、进校园、进社区、进商圈,不断拓展博物馆的“文化半径”。
“城市是动态的,博物馆记录、展示其变化痕迹。”观复博物馆创始人马未都说。观复博物馆是国内第一家民办博物馆,2004年迁至朝阳区大山子地区。2003年起,马未都陆续收养了几十只猫,也意外培育出“观复猫”文创品牌。
对文物最好的保护,是推动其合理利用,让其亲民而不“高冷”,有趣但不失厚重。“过去,人们常说‘物以稀为贵’,但在我看来,‘物以知为贵’更为重要。”马未都准备拿出真文物作为道具,做几部文物题材微短剧,向大众传播文物知识。
博物馆承载着历史,凝结着记忆。如何让历史可触、让艺术可感、让科技可亲,还需要在“博物馆+”上多下功夫、做文章,让更多立足于中式审美与现代潮流、兼顾艺术性和实用性的文化创意产品走进人们的生活,浸润人们的精神生活。
责任编辑:付朝欢